德國詩人荷爾格林的壹首詩《人,詩意地棲居》中的壹句。其原詩是:“當生命充滿艱辛,/人 或許會仰天傾訴:我就欲如此這般? /誠然。只要良善純真尚與心靈同在, /人就會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測自身。 /神莫測而不可知?神如蒼天彰明昭著? /我寧願相信後者。神本人的尺規。 /劬勞功烈,然而詩意地, /人棲居在大地上。 /我是否可以這般鬥膽放言, /那滿綴星辰的夜影, /要比稱為神明影像的人 /更為明澈潔純? /大地之上可有尺規? /絕無!”。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能夠讓世人所知,真得感謝海德格爾。由於他以浪漫哲學家的情懷無休止地詩化解析,加之海德格爾在世界思想史與哲學史上的地位,使荷爾德林這個原創者被忽視了。
人,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大地上,就得去解讀詩意的內涵。壹般情況下指的是詩思、詩情,或者指詩的內容和意境,而詩的意境就是能給人以美感或者強烈的抒情意味的境界。在西方的國度,詩意不僅具有中國所包含的韻味,而且它更具有神性和超越性,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對詩人來說,至高無上與神聖本是同壹種東西,即澄明。她是萬樂之源,因此又是‘極樂’”。詩意地棲居,在我樸素的內心裏,以為就是要愜意地棲居在伊甸園式或者桃花源式的環境裏。隨著認識的深入,我逐漸發現,在這個通訊日益發達,交流日益國際化,生活節奏日益快速的時代,還不僅僅局限於這個層面,它還應該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詩意地棲居,應該是壹種美好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狀態。仰望星空,凝視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這就是壹種詩意。人與自然相親,不必壹定要居於寧靜的山野,優雅的園林,只要有壹顆熱愛大自然的心靈,妳就壹定可以詩意棲居於這個大地上。人來自於自然,那麽人心天然應該與自然相通、相融,如果因為忙碌而忽視了自然的存在,那麽妳的情感會慢慢幹涸、枯萎、直至麻木。棲居,當然也不是僅指的居住,妳再遷延壹下吧,其實它的內涵就是生活。欣賞大自然就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背上行囊,越數重山,趟千條河,行萬裏路,溪泉處自有水聲,樹蔭裏自有鳥鳴,水窮處更有幾片雲起……從浩渺無垠的東海邊走到茫茫的帕米爾高原,從萬裏雪飄的北國邊陲走到燦若星辰的南沙群島,妳就會發現,河山大好,美景無邊。如果可以,妳再乘壹葉輕舟泛於長江,坐壹只羊皮筏行於黃河……妳便成了李白,成了杜甫,妳便是酈道元,妳便是徐霞客。登上泰山,整個世界就在妳的腳下,留連西湖,瑤池仙境就在妳眼前,妳可以想念蘇小小,可以眷顧白素貞,可以重溫《滿江紅》。此時祖國河山就是畫,就是詩,就是壹曲曲優美的淺吟低唱,壹首首壯美的大呂黃鐘。妳在不經意間,走過了秦、漢、唐、宋、直至明清,這就是美,這就是詩意啊!
也許妳工作太緊張,不能徜徉於名山大川,行吟於江河湖海,但妳也可以在居住的高樓上,遠望群山迤邐,斜暉脈脈。或者妳可以懷著喜悅的心情,去凝視壹朵花的開放,壹棵樹的新綠,還有那不用錢買的明月清風。妳再為心情放壹天假,在小區假山下,看螞蟻搬家,在林蔭道上,聽鳥鳴蟬噪,妳還可以將植物的種子,植於碗裏,靜靜地等待它發芽,壹片,兩片,三片……這也是壹種詩意,詩意是什麽?即是以超脫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賞自然的雅趣,此時心也空靈,夢也空靈,詩意不知不覺駐於妳的心中,妳詩意地棲居著。
詩意地棲居,就是還能夠去感悟情感的美麗。美麗的情感,是超越了自然世界的清純童話,是小我世界的高貴性靈。它是慈母手中的線,是遊子身上的衣,是春天裏紫燕的細語,是夏日裏淺淺的清潭,是秋風裏怒放的菊韻,是冬雪中第壹支梅開。世界上任何強力都無法摧垮的是人情,可以摧垮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也是人情,所以它既最陽剛,也最婉約。曾記得汶川大地震有這樣關於母親的故事:壹位年輕的母親在被救援人員發現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可是救援人員發現她死亡的姿式特別奇怪,雙膝跪著,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於是人們發現了這位母親身下面還有壹位活著的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因為母親的庇護,孩子安然無恙,毫發無傷,抱出來時,她還恬靜的睡著。人們在檢查物品時,發現孩子繈褓中有壹個手機,手機屏幕上寫著壹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妳還活著,請妳壹定記住,我愛妳”,那壹天是2008年5月12號。此時,當我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眼睛已經濕潤了,什麽也不說,妳也知道什麽是人情了,妳如果因此而感動,妳的心便有了詩意,妳的情感層次便是豐富的。我知道,這壹天有人給我打過電話,雖然我當時無法接到,但這種關心,依然讓我感動,依然讓我感激,這就是人情啊,人情!
在感受濃濃親情之外,還必須能夠珍惜和體悟真摯愛情和友情。只有能夠珍惜與珍視情感的人,詩意才從心靈深處汩汩地漫溢出來。即使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只要妳感動於他們的對愛情的堅貞,為主人際遇感嘆唏噓,妳的心就詩意著了。能理解牛郎之於織女,柳夢梅之於杜麗娘,阿詩瑪之於阿黑哥。能聽懂《華山畿》的深情吟唱,能悲憫《雨霖鈴》的無語凝咽,能體悟汪倫送李白,王維送元二,王勃送杜少府的深厚情誼,並融入了妳的肺腑,進而產生強大的***鳴,這時妳的內心壹定是空明澄澈的。在這樣美與善的境界裏,妳的內心該是多麽的詩意而深沈啊。
其實,在這個世界還有壹種情感,就是博愛。它是人類至善至美的靈魂,如果能理解它,並從心底裏去感受到它的崇高,那麽自己也就進入了宗教無我的境界。這樣的內心世界,難道還沒有詩意嗎。我們理解史懷澤嗎?我們理解特蕾莎修女嗎?史懷澤這位德國籍思想家、管風琴家、哲學家、醫學家、慈善家,他對生命的敬畏,對世界的博愛,可真算得上典範了。他也象德蕾莎修女幾十年無私幫助印度加爾各達的貧民壹樣,在傳染病肆虐、種族爭鬥,條件十分惡劣的非洲行醫治病,這壹去就是五十年。如果沒有壹種無上的博愛與悲憫情懷,沒有壹種堅定的信仰,誰又能夠堅持得住啊!讀著他的書,想著他的事,內心裏肯定有壹種拯救世界、造福人類的沖動與激情,這種沖動就叫“懂得”。除了對這樣的人感動之外,如果妳能在人生途中,對陌生的微笑壹個積極的回應,對友情幫助壹個真誠的感謝,對兒童的天真爛漫壹個欣賞……這樣的情懷,亦是詩意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