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重陽節從何而來?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從何而來?有哪些習俗?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最早見於《易經》,將九列為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皆重,故名重陽節。屈原曾寫下“重陽節聚宮闕”的詩句,可見這壹習俗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已形成。

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充滿了活動和樂趣,包括爬山,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等。

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還是沒有固定的品種,全國各地重陽節吃的軟糕都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以除邪穢,以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各地慶祝重陽節的習俗

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各地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

在陜北重陽節的正式收獲季節,有壹首歌是這樣說的:“九月,將有九個重陽節,所以秋天收獲忙。小米,小米,漲漲漲。”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壹天就是壹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無話不談,直到雞叫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時候,很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女兒頭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有重陽“吃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餅和米果。宋代《玉燭集》說:“九日蝕後飲菊花酒者,屆時將收獲小米、糯米,因其味黏而嘗新物,因而成為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九曲》中說:“聞節近重陽,驚聞野香,手提花籃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濕,珍珠叫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攪拌,加入紅糖(加水煮沸制成濃糖液),然後放在蒸籠上,鋪上幹凈的煮布,然後九次舀入米漿,蒸幾分鐘後煮出,米粉上塗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軟的,可口的,並且不粘牙齒。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

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蒲縣人在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