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縣的風箏文化
風箏,古稱“紙風箏”,也叫“風箏”,是山東各地特別是濰坊地區流行的壹種玩具。濰坊風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魯國偉大的思想家翟墨制作的第壹只“木制風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是在明代。到清朝中期,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制作風箏的民間藝人。相傳當時有壹位叫陳的啞巴藝人,用新奇漂亮的方法系了壹只風箏,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在清明節比賽前後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春季習俗。據《衛縣誌稿》記載,“每次有寒食在本鎮,東門外,上海灘...板橋跨,江面始泛,桃李吐,柳煙含,風箏高入雲端。”“在清明節,我的孩子們玩紙風箏和秋千,紙風箏有不同的制作方法。除了鶴、燕、蝶、蟬,都是各種各樣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滿了別出心裁。”在魏縣當了七年縣令的大詩人、大畫家鄭板橋,曾經寫過這樣壹首詩來緬懷魏縣:“紙花滿天飛,嬌媚少女蕩來蕩去,五色裙風蕩來。”壹百零四日小寒食,白浪河上遊,鷂子蕩姑娘,亂草新來”,這是魏縣詩人郭林故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近代以來,威縣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壹首詩《竹枝詞》描述了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風箏市場在東城墻,遊人來來往往,顧客被整修所吸引,蝴蝶和風箏雙雙成行。風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和日本作為藝術珍品收藏。建國後,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壹直為當地人民所珍視和重視。從1984開始,濰坊成功舉辦了國際風箏節。65438-0988濰坊被國內外風箏界評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世界,真正登峰造極。從1984開始,濰坊已經成功舉辦了30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制作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