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神灣菠蘿的起源

神灣菠蘿的起源

據說新菠蘿的幼苗是歸國華僑李國漢從國外帶回來的。20世紀20年代,陳與李國漢合夥,另壹位歸國華僑李燦澤與本族人李昌合夥。在吉雅山南麓的老村後面,建了10多畝山,種上了新品種的菠蘿。從此建立了菠蘿專業戶。到了1930年代,專業戶越來越多,出現了陳、張、李等。采摘下來的菠蘿很少在本地銷售,而是由石齊澳門打包運到澳門批發。這些當地專業戶大多是地主富農,因為種菠蘿需要山,而這些山早就是地主富農的私有財產。壹般來說,他們很窮,苦於沒有土地,所以很難弄到手。種菠蘿需要在秋冬之交播種苗,到第三年夏天才會有收成。投資周期長,不是壹般貧中農能承受的。另外,菠蘿很肥,只有農家肥,很難讓它吃飽,所以必須輔以化肥,有時甚至以化肥為主。當時國內沒有化肥生產,從布涅門購買進口化肥價格昂貴,也超出了貧苦中農的投資。所以解放前的菠蘿專業戶都被地主富農壟斷了。

土地制度改革時,所有的菠蘿園都被沒收了。此後神灣不斷搞政治運動,再加上“以糧為綱”的單壹管理,菠蘿園自然吸引不了幾個人。土改幾年後,壹位正確執行黨的政策的領導人來到神灣。他認為菠蘿是神灣的傳統特產,應該恢復生產,領導拍板,群眾緊跟。沒多久全社會種了1000多畝菠蘿。但好景不長,菠蘿園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中被鏟走了。

自1979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政策實施以來,神灣菠蘿再次運往蓋華。尤其是這幾年,神灣鎮的菠蘿很多都發了財,其中李紹祿和鐘是佼佼者,到目前為止也不是什麽新鮮事了。於是當地村民紛紛蓋起了別墅。

神灣菠蘿不僅受種植地質限制,在外形上也有“神奇”的特點:壹是個頭小,通常每個神灣菠蘿只有500克左右,很少超過750克;二、菠蘿釘中央紋身,周圍略低,脈絡清晰;第三,體圓,手感粗糙,向上的花(稱頂)平;四、外表深綠但內心成熟;第五,內在好處:香,蜜而不酸,脆,無渣,核可食用,吃了不會有麻的感覺。

神灣菠蘿無年齡限制,夏季至日後成熟。早熟的菠蘿是開花的菠蘿。要品嘗神灣菠蘿,最好搬到菠蘿園。采摘、采集、食用時更加美味。我寫這篇文章的當天上午,也就是7月1日上午,澳門中山同鄉會250多人乘坐遊覽車到神灣觀光,品嘗菠蘿。在僑聯幹部李學興(李國漢之子)的帶領下,到山上的菠蘿園吃菠蘿。主客品嘗了菠蘿的三昧,來得及時,吃得好,壹時興起就來了,走了。所謂菠蘿是桑樹,* * *慶神灣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