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柳”種在屋檐前、屋後,常用作故鄉的象征。"任何人都不能錯過自己的家鄉。"表達了李白對家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被用作避難所。《玉案》“若問閑情幾許,壹溪煙,滿城風,梅雨黃。”幾句話就形象地說明了賀鑄此時悲傷的深度(“當年他不肯嫁給春風,卻被秋風平白錯怪”)。
從情與景相結合的角度,對《詩經》中的“前世今生,楊柳依依”進行評價。今天想起來,下雨了。"
伊壹劉陽,美麗的春光使人陶醉,但這是壹個悲傷的時間離開;下雨了,下雨了,天寒地凍,老公該回國了!前者是寫悼念的音樂場景,後者是為寫樂的悼念場景。用音樂場景或悼念場景為寫樂寫悼念場景,可以起到雙倍的悼念效果。
折柳——作為送別的意象,最早的應該是金的《折柳》壹書。
我在俯視天空。強力地雷。紅龍響很久嗎?華光不過西樵。日落似乎已經發生。時光流逝,卻不斷提醒。悲傷和好運。坐下來看。大門處沒有重新進入的機會。人生苦短,不能住在壹個壞房子裏。源頭很少和諧。慷慨只是過去。我出生已經壹千年了。升到最上面很難過。格子變成了碎片。困了會嘆氣嗎?以前是感情和感受不夠,言語中滿是哀怨。(《樂府詩》37)
古往今來,在詩人眼裏,“柳”是他們最喜歡的意象之壹。阿清朝男子李煜在《隨筆》中寫道:“劉貴垂,不垂則無劉;!劉貴長,不長則婉約。”《詩經》中“柳是垂柳”的句子,其意境只能由垂柳來承擔。於是,詩人吟詠柳樹作為對人的隱喻,或借柳樹送別,或用柳樹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傳授人生哲理...所有這些使柳樹成為中國詩歌中壹道美麗的風景。
但是花瓣就像她的臉,柳葉就像她的眉毛,妳為什麽不為此哭泣呢?
詠柳比喻人。在這壹類詩中,李商隱的《贈柳》最為驚人:
張臺柳色,柳色或明或暗,--所有的大路旁,柳枝像年輕的姑娘在跳舞。
很多人都聽過對柳風的贊美到了極點,現在看到的,只是壹樣的婀娜多姿。
迷人的柳色已經到了橋邊,看著柳色被斬斷,穿過橋延伸到長長的沙灘,我的心也在後面。
柳兒真有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飄著,飛在青樓的九歧。
全詩有八句,純屬勾畫。全詩沒有壹個“劉”字,但字裏行間呈現給我們的卻是壹個深情的美麗意象。其實詠柳是歌頌人的,詩人對柳的喜愛也是他對人的依戀和向往。
下面這首清代詩人李鶚的《楊柳枝詞》,也是詠柳隱喻的佳作。
玉女窗未晚,籠中煙霏霏。
柔黃願意用它做金線繡相思,送給妳。
這首關於女子相思的詩的妙處就在於柳的比喻。籠中煙雨柔柳,正是相思姑娘的精彩寫照。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花瓣如她的臉,柳葉如她的眉,妳為什麽不為它哭泣”是壹首絕句,用劉來比喻壹個女人,描述她美麗的外表。而宋代詩人張喜安寫的“細柳得益,人皆人道”,也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難怪,世人常用“柳眉”、“柳腰”、“柳腰”來比喻女性的魅力。
說到以柳為喻的詩詞,我們不妨提壹句宋代詩人王冠的壹首抒情詩:
青銅駱駝成為新鄭的陌生人後,第壹件浪漫的事就是柳樹。
春事不如梅子勾搭,人不如酒毀。
董軍是故意偏的,他的腰真的很細。
這樣妳就不去想了,因為妳的眉毛又長又皺。
此詞以劉為喻,比喻人輕松、活潑、美麗、自然。通過對柳的性格特征的描寫,塑造了壹個浪漫、深情、柔美的形象。體現了詩人對壹個淫蕩美女的同情甚至贊美。
古人用柳來比喻人,今天不也是這樣嗎?毛澤東在最近給李淑壹的回信中寫道:
我失去了我的驕傲,楊軍失去了她的柳樹,而柳樹又輕又直。問吳剛擁有什麽,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寬袖,萬裏為忠魂舞。突然傳來消息,世界壹直在蟄伏,眼淚飛下來,傾瀉而下。
這裏的“劉”是指的愛人劉誌勛烈士;“焦陽”是指烈士楊開慧,詩人的妻子。雙關語很聰明。
以柳隱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詩人各有所需,各領風騷,創作了壹系列千古絕唱。
昨天,我走了,楊柳依依。
“柳垂於地,花飛久。柳全折,花全飛,問則不回。”這首《送別》出自隋朝,作者已無法考證,但柳在詩中表達的依依不舍之情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習俗始於漢代。古人賦予柳樹兩層含義:壹是柳樹長得快,寓意無論漂到哪裏都能枝繁葉茂,而纖巧的談吐象征著親情;二、柳與“留”諧音,折柳意為“留”。今天,我們可以從詩歌中看到“柳”用來表達離別之情,早於這壹“習俗”。早在《詩經·瀟雅》中就有“我曾去,楊柳依依”的蕩氣回腸的詩句。
我們來看看李商隱是怎麽說的:
暫時來說,喝酒會打發無聊,不用擔心皺眉和細腰。
世界滅亡前只有告別,春風努力珍惜長條形?
李商隱的詩《離亭贈折柳》屬於送別柳的代表作。詩人別無選擇,只能暫時靠壹杯酒驅走悲傷。既然無法挽回,那就好好照顧自己吧。除了死亡,沒有什麽比離別更痛苦的了。不要吝嗇春風裏的長柳條,讓離別的人盡情地攀登吧!面對楊柳,枝頭婆娑,感情難以割舍。朋友要走要走,這種情況怎麽能不反感?
“柳”作為“留”的同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壹個亮點。那無邊的柳色,翠綠的枝頭,如飛舞的壹群群雪花,都契合了人間的離別之情,都契合了人間的相思之苦。而這種情感壹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2002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收錄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杉磯聞笛》。我們不妨回顧壹下2002年的高考,再次感受壹下詩人表達的感情。
2002年全國高考古詩詞鑒賞題是壹個新的好題。它的原標題如下:
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在洛杉磯的壹個春天的夜晚,我聽到了笛聲和李白
余迪的黑暗飛行聲,散落進了滿洛杉磯的春風。
誰在這夜曲裏聽到柳暗花明又壹村,就想家不起來了?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麽?妳同意“鑰匙”理論嗎?為什麽?
考題圍繞“折柳”設問。對於考生來說,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太難。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有柳永寫的“林中雨”壹詞。其中,名句“楊柳岸的馮曉能賞月”就是最好的詮釋。在這裏,《楊柳岸》不是普通的寫景,它會讓人想到離別,會想到離別的場景。當然,對於那些閱讀範圍比較廣的考生來說,回答這個問題會有更多的聯想空間。在此,我們不妨摘抄幾首相關的詩詞。
如果妳上馬時沒有抓住鞭子,妳就會反抗楊柳枝。
下馬吹笛,愁殺客。
(北朝樂府《橫吹歌折楊柳枝》)
五月的山依然滿是雪,只有寒冷,草看不到草。
只有在笛子《折柳》中才能想象到春天,但現實中從未見過春天。
士兵們白天在金鼓裏與敵人作戰,晚上睡在馬鞍上。
我希望掛在腰間的劍,能迅速平定邊境,為國效力。
(唐《樂府·夏塞曲》)
黃河越來越遠,因為它在黃河中間流動,玉門關坐落在壹座孤獨的山上。
何必用楊柳的悲歌來抱怨春天的耽擱,老玉門關,壹個春風不是吹的啊!
(唐·王之渙《涼州詞》)
垂柳滿絲,春來織離別。
行人攀登,現在當我的心快碎了。
(唐·戴樹倫《堤上柳》)
城外,春風吹起酒旗,行人在日落時揮手致意。
長安對無限樹是陌生的,只有垂柳才能離開。
(唐·劉禹錫《楊柳枝》)
看到路邊的楊柳春,我又把它全部折疊了壹遍。
今年我也要去年關了,不送別人了。
(唐·石堅吾《斷柳》)
在眾多送別詩中,唐代詩人勇的《臨江柳》別有壹番風味:
古堤旁裊裊,壹樹青煙。
如果絲不停,留著船。
詩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送別,反而希望柳繼續,以此系情人之舟,永不分離。
人們手裏的綠柳枝什麽時候會枯萎,無從得知,但斷柳的動作每年都在重復。最後升華為壹種優雅的悲涼之美,壹種我們審美傳統中的典型意象。
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壹天都沒有人。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在談到“意象”時指出,意象是與主觀感受融為壹體的客觀對象,或者說是借助於客觀事物表現出來的主觀感受。基於此,我們想到了“劉”。作為壹個客觀對象,詩人在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時,融入了自己的人格趣味、審美理想和自己的情感。於是,劉的抒情詩壹首接壹首地飄進了我們的世界。
壹棵樹在春風有成千上萬的樹枝,像金子壹樣柔軟,像絲綢壹樣柔軟。
永遠在風坊西角,沒有壹天,這棵柳樹是誰的?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
至於白居易的這首詩,有人把它列為劉玉的作品,說是寫給壹個舞妓的,有白居易的《柳腰》為證。按照這種觀點,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小曼在春風中隨著柳枝的擺動而曼妙起舞,以及柳枝的顏色和姿態;最後兩句,柳樹在荒蕪的花園裏無人問津,哀嘆小滿將來不知歸誰所有。而我更感興趣的是把這首詩列為歌唱事物和表達意誌的七大奇跡。詩的第壹句描寫了樹枝的繁盛和舞蹈的美麗;第二句極其優美婉約。這兩句話形象地描述了垂柳的生機、美麗和輕盈。如此美麗的垂柳值得人們去欣賞和珍惜。但是詩人換了筆,寫的是環境的荒涼。《西隅》和《沙漠花園》描寫的是柳樹的“寂寞”,極其不得誌。在這裏,詩人的委屈和遺憾表露無遺。後兩句的落寞和前兩句的感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居易這首小詩表達了他對永豐柳的惋惜,其實是表達了他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也有詩人感嘆自己的人生經歷。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也以“柳”為題寫下了著名的《垂柳》:
天下誰敢輕裝上陣?
楚王無緣無故在河岸上播種,餓得腰都沒了。
這首詩歌頌的是垂柳,它沒有精雕細刻的枝葉外觀,也沒有渲染柳樹的色澤。但這首詩既描寫了垂柳的婉約柔情,又聯想到楚靈王“愛壹細腰,多宮女死”的故事。是“詠柳”的絕活,把諷刺的矛頭指向統治集團,溫柔中見銳,含蓄中顯鋒芒。
當然,劉源的抒情並不是古人的專利。當歷史的煙雲漸行漸遠,柳樹仍在詩人的筆下翩翩起舞。
河邊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海浪中的影子,
心中蕩漾。
(徐誌摩《告別劍橋》)
當現代詩人徐誌摩再次在異國他鄉的母校徘徊時,“劉”成為詩人寄托的對象,我們不能不感受到詩人對母校的深情。
詩歌表達抱負。與其他意象壹樣,“柳”為詩人提供了抒情的方式,婉約的“柳”也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感悟。“樓前青黑路分路,壹抹柳,壹寸柔情。”(《風如青松》)劉盡可能多的溫柔。柳樹不計其數,愛情怎麽算?
侵陵的雪色還是黃花菜,春天還有柳條。
民間諺語說:“五月九日,六月九日,沿江看柳。”《西城柳作春柔》(關《江城子》)、《春是柳》(唐杜甫《臘日》)。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格深受人們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樹有關的民俗和軼事。我
中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家家門前插柳枝的習俗。到了宋代,這種習俗更加盛行。妳不僅在門前放上柳條枝,還在頭上戴上柳條帽環,坐滿柳條的車轎,到郊外踏青。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人在清明節把柳條放在墳墓上來紀念他們。
折柳送別:折柳送別的習俗始於漢代。古人賦予柳樹兩層含義:壹是柳樹容易生長,長得快,用它來繁殖朋友,意味著無論漂到哪裏,都能枝繁葉茂,而嬌嫩的柳樹象征著親情;二、柳與“留”諧音,折柳意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