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學是供舞臺演出的腳本,又稱劇本。
其基本特征,首先是人物故事場景要求高度集中,歐洲古典戲劇理論中的“三壹律”原則(劇情須圍繞壹件事展開,在壹地壹日內完成),充分體現了戲劇情節的高度集中的特點。
其次要有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因為它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就需要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鬥爭,加以典型化,形成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這樣,才能緊緊吸引觀眾。所以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的生命。
第三,要求語言口語化、個性化。戲劇文學主要靠人物的語言來塑造形象,說明人物關系,顯示故事情節的發展。觀眾看戲,聽與看是並重的。所以,戲劇語言更要求口語化。同時,戲劇人物都是通過自己的語言表現性格特征的,所以,性格化的語言對戲劇更為重要。
2.戲劇的種類。
按結構及容量劃分,有多幕劇、獨幕劇、連續劇等;
按題材分,有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等:
按表演形式分,有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啞劇等;
按反映的沖突性質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劇、喜劇、正劇等。
3.關於雜劇
雜劇,是中國古典戲曲的壹種形式,產生於金末元初,元代雜劇已形成了特定的體制,是我國戲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戲劇藝術。
其特點是:首先,它的結構形式壹般是四折戲加壹楔子,每壹折戲相當於現在的壹幕,楔子是壹個短場戲,放在全劇的開頭或加在四折之間,起序幕或過場作用,不能放在末尾。
其次,樂曲方面,元雜劇都用北曲,每壹折戲用壹套曲,即同壹宮調內的套曲,押同壹個韻腳。
第三,關於演員,角色有細密分工。男女主角,分別由正末和正旦扮演,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副旦、外旦、小旦等。此外還有凈、醜、蔔兒(扮老婦人)、孛老(扮老頭)、俫兒(扮小廝等)。同時還規定,每壹本戲由壹個演員主唱到底,配角只能說白。由正末主唱的戲,稱“末本戲”,由正旦主唱的戲,稱“旦本戲”。
第四,關於科白。科,是表演動作和舞臺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場白、背白、旁白等。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思想情感的壹種文學體裁,抒情色彩、音韻之美、含蓄凝練即成為詩歌的三大基本特征。詩歌有許多種類。從內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詩和敘事詩,從形式上分,有格律詩、自由詩和民歌體等。
2.詩歌的分類
中國古代詩歌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壹類叫古體詩(或“古風”),這個名稱始於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而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後人沿襲唐人說法,把唐以前的樂府民歌、文人詩、以及唐以後文人仿照它的體式而寫的詩歌,統稱為“古體詩”。按照詩句的字數,有四言(如《詩經》)、五言(如“漢樂府”詩)、七言(如曹丕《燕歌行》)、雜言(如李白《蜀道難》)等。古體詩押韻較自由。另壹類叫近體詩(或“今體詩”),是唐代出現的新詩體。
近體詩分兩種,壹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壹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