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壹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壹反前人低沈哀怨的筆調,抒寫了壹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壹句可讀得低沈,後三句應壹句比壹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鑒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裏晴空孤單的壹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裏晴空展現出壹幅開闊景象,更顯出“壹鶴”矯健淩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只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雲:詩言誌,詩情即誌氣。人果真有誌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壹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誌與詩人的情誌已融為壹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壹起直沖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布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壹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註: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壹、(先讀壹讀這首詩)朗誦這首詩。
(畫住“這首寫秋的詩爽朗明快,表現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壹個悲懷的角色,在大多古人的詩中也是壹個悲的角色,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但劉禹錫的《秋詞》卻壹反傳統,開創新意,寫出了壹個生機勃勃,鬥誌昂揚的秋天來。)
二、了解這首詩的背景。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郎州時寫的,當時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那時他三十四歲。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百”。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壹反常態,贊美秋天,給人壹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壹致的。而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麽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
三、理解這首詩。
(這是壹首七言絕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說的是“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說的是“萬裏晴空,壹只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1)理解“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秋詞》中哪壹句詩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誌向?)
(學生)答: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麽感情?)
(學生)答:寫壹只白鶴排雲而上,抒發了詩人毫不氣餒,昂揚進取的精神。
(這句詩是這首詩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過對晴空“鶴排”雲天的描寫,展現出壹幅獨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圖,詩人也許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視“鶴”為不屈的化身。藉以表現詩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高潔情操,再次體現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整個詩無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大度。)
(2)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勝春朝。”采用了什麽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學生)答: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
(詩的前壹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後壹句反映詩人積極向上的心境。這句詩是詩人的議論,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壹種激越向上的詩情。“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贊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壹籌,是詩人的感受。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四、背誦這首詩。
(先全體讀壹下這首詩。朗讀時,要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誌。前壹句可讀得低沈,後三句應壹句比壹句高昂。)
讀完後,(給兩分鐘背然後請壹些同學來背,背得好加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