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楓,字易軍,福建後關(今福州)人。與當時的張仲景、華佗並稱“建安三神醫”。在眾多關於董楓的傳奇故事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他在廬山行醫的故事。董楓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心為山民診治疾病。
他行醫時從不要求報酬。每當他治好壹個重病的病人,他就讓病人在山坡上種五棵杏樹。如果看好小病,只需要種壹棵杏樹。於是,四鄉前來求治的病人雲集,董峰出錢種杏。幾年後,廬山地區的杏樹多達10萬棵。
當杏子成熟時,董楓把它們賣成食物,幫助廬山的窮人和南來北往的饑民。壹年之內,他分發了幾十萬桶食物。後來據說有老虎守護杏林,防止不法之徒偷杏。想吃杏子的只能用大米來換,而董楓卻把救濟用的大米分給窮人,所以也有“虎守杏林”的說法。
正是因為董楓行醫濟世的高尚品格,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楓出山後,人們在杏林設壇祭祀這位慈祥的道士。
類似典故(橘井泉香)
中國傳統醫學歷史上還有壹個典故,與道醫有關。這個典故講的是西漢時期湖南壹個叫蘇旦的道士。他以絕技極其孝順母親,後來成仙。成仙前我跟我媽說,明年會有疫情,然後可以用井裏的泉水泡橘子葉來治療。
第二年,確實發生了大規模的疫情,他的母親遵照指示,用井裏的泉水浸泡橘葉,救助鄰居。活著的人不計其數,壹時成為佳話。這首《橘井泉香》是《列賢傳》蘇旦傳的經典,被清代福建人陳夢雷收入《醫名人傳》,廣為流傳。
至今,湖南省郴州市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關、飛勝石、蘆洞,市壹中的漂流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跡。“橘井泉香”壹詞,在中醫界與“杏林春暖”、“懸壺濟世”齊名。過去醫生常用“橘井”或橘子、杏子等詞來命名醫書,如《橘井珍珠》、《橘杏春秋》等,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