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鸛、喜鵲(顴鳥、鶴等水鳥)常棲息其上,故名。該建築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年),毀於元初。可惜到了宋代以後,樓閣被水淹沒,然後水退了。
因其建築壯觀,結構巧妙,區位優勢,景色秀麗,唐宋時期文人登樓賞景,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的《在鷺宿》詩為“山遮白日,洋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海內外。沈括的《孟茜筆談》給樓閣八個字:“瞻前文章,遠眺江面。”壹千多年來,它對激勵和振興中華民族的願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了闕闕樓。據悉,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 17年2月,樓堂館所改造工程破土動工,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高度73.9米,總投資5500萬元。截至2001,主體工程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