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作者:魯 迅)
發表年代——<<阿Q正傳>>寫於1921年,是魯迅唯壹的中篇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壹。
創作背景—— 魯迅說過,他寫的《阿Q正傳》,“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偽自由書?再談保留》),是想“寫出壹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作品中的阿Q是壹個在辛亥革命中的貧苦農民,這說明了魯迅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同他關心革命,關心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以及革命給農民帶來的利益等種種問題的壹致性。
主要人物—— 阿Q,趙老太爺,錢老太爺,王癩胡,吳媽,小D,老尼姑,小尼姑,鄒七嫂 等
人物形象—— 在這篇小說裏,魯迅塑造了壹個令人難忘的典型形象阿Q。
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貧無立錐之地,只能靠打短工為生,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連壹個姓名也沒有,受盡了剝削和淩辱。
但是,他卻不正視現實,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
——這種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
此外,阿Q頭腦裏還存在著相當濃厚的封建的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
這種精神狀態,使阿Q顯得十分麻木、可笑。但盡管如此,阿Q作為壹個貧苦農民,還是表現出自發的革命要求。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不覺“神往”革命,希望從此能夠翻身,不過他的“革命”觀,是與落後農民的私欲和許多糊塗觀念聯系著的,他並沒有真正地覺醒。
與此同時,魯迅高度真實地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中國農村的面貌,為阿Q這壹典型人物提供了典型環境,尤其是,魯迅在作品種深刻反映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革命黨人在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沒有註意到農民的革命要求和力量,沒有去啟發和發動他們,終於被封建勢力篡奪了勝利的果實,而沒有發生真正的變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阿Q最終被所謂革命政府誣指為搶匪,被綁上法場,結束了悲慘的壹生。
思想內容—— 小說通過對阿Q的形象和悲慘壹生的描述,鞭韃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得重要性。這就是《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及其意義。
藝術特色——《阿Q正傳》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壹篇現實主義的傑作。
在具體的藝術手法上,魯迅運用傳神的白描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采用敘述體的結構和誇張的諷刺性的語言,也是十分成功的。
《傷逝》(作者:魯 迅)
創作背景——《傷逝》選自魯迅小說集《仿徨》,是魯迅唯壹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
描寫對象—— 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後青年普遍關心的壹個問題。
《傷逝》以獨特角度,描寫了涓生和子君的戀愛及其破滅過程。
作者以壹般作為追求目標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劇性結局,
作為自己所揭示的壹出社會悲劇的出發點。
思想內容—— 小說從正面著力刻劃的不是黑暗勢力的破壞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點。從涓生和子君沖破阻力爭得了自主婚姻,婚後社會迫害的繼續存在及由此產生的矛盾,到最後這自主婚姻的破滅的整個過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壹個孤立的問題,
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解放的壹個組成部分。
藝術特色—— 作品采取“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的壹年的經歷,以小說主人公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具有很濃的抒情性。
小說的細節描寫了頗具匠心,油雞和阿隨的命運同子君感情變化的呼應,
收到了以小見大的效果。
《春風沈醉的晚上》(作者:郁達夫)
創作背景—— 郁達夫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見《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
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或在某種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春風沈醉的晚上》也是如此。
描寫對象—— 這篇小說中的“我”就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畫像,帶有“我”的情緒色彩。
不過比之於他的其他作品,這篇小說已有較多的現實主義因素,較明顯地越出了自己的經歷和情緒,比較真實地客觀地反映了自己的以外的現實和人物。陳二妹的形象和“我”的形象就具有同樣重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這在他的小說創作中無疑是壹個突破。
作品內容—— 小說描寫了受盡壓榨、孤苦無依的女工陳二妹和窮愁潦倒、謀食無門的知識分子“我”交往的四個階段。陳二妹對於“我”,開始疑懼、戒備,繼而信賴、同情,責備、規勸,
最後消除誤會,建立了友誼。
“我”對於陳二妹的關心、愛護,也由感動、有所回報,達到了心靈的純化,
增加了向上的的動力。
思想內容—— 通過這個過程,展示了陳二妹善良、正直、誠懇的美好心靈,以及反抗壓迫的倔強意誌;也反映了他們同處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勵的向上的追求。這些構成了作品的健康、明朗的基調。但是作品的結尾也流露出了知識分子的對前途不能把握的無限哀愁。
《潘先生在難中》(作者:葉聖陶)
創作背景—— 小說以1924年江浙戰爭為背景。
人物形象——《潘先生在難中》成功地塑造了壹個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潘先生。
他稍聞風險,就張皇失措;暫得茍安,就興高采烈;沒有是非,沒有原則,逆來順受,
隨遇而安,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於壹切。
思想內容—— 作者通過潘先生的形象,嘲諷和批判了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處世態度和性格弱點。
藝術特色—— 葉聖陶是在“五四”文學革命的第壹個十年中,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為主要特色的作品。《潘先生在難中》就是此類作品的典型。
作品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嚴格遵守讓傾向從情節中自然流露的原則,反映生活,刻劃人物;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節的曲折,而是致力於人物的心理刻劃;
善於在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和細節中,提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
作品語言樸素,筆調幽默;結構嚴謹,結尾巧妙,耐人尋味。
《家》(作者:巴 金)
發表年代—— 這部小說自1931年問世以來,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創作背景——《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描寫對象——《家》描寫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壹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孫兩代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通過梅、鳴鳳、瑞玨三個女子的血淚悲劇沈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悲惡及其腐朽沒落,
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壹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
主要人物—— 高老太爺,覺新,覺慧,梅,鳴鳳,瑞玨 等。
人物形象—— 作者從生活出發,真實地寫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性及其發展變化。
高老太爺是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十分專制,是高公館壹系列悲劇的制造者,但作者也寫了他的滅感和他臨終前對孫輩的慈祥和懺悔,這性格的兩面又都統壹於他的維持和發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思想。
覺新是壹個“有兩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壹個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爺,又是壹個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青年;壹方面他是封建禮教的最大受害者,壹方面他又反對受害者(包括他自己)進行反抗。但慘痛的生活教訓最終使他有了初步的覺醒和反抗。
覺慧是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進步青年,他的民主主義覺醒有壹個過程,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寫了他從幼稚到堅定,最後離家出走,成為封建大家庭的第壹個叛逆者。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在二十年代初期,這種思想有壹定的反封建作用。
思想內容—— 沈痛地控訴了封建制度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悲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壹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
藝術特色—— 作品貫穿著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濃烈的抒情色彩,
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多樣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
增強了動人心魄的悲劇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子夜》(作者:茅 盾)
發表年代——《子夜》是矛盾最重要的壹部作品,發表於1933年,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創作背景—— 這是壹部企圖從正面來展開30年代中國社會降級鬥爭的全貌並揭示出各個部分子間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的作品。
描寫對象—— 小說塑造了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等壹系列具有個性特征和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吳蓀甫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創作特色和藝術才能。
作品把人物安置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通過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
多側面多層次地刻劃人物性格,並在矛盾沖突中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主要人物—— 吳蓀甫,趙伯韜 ,孫吉人,王和甫,徐曼麗 等。
人物形象—— 吳蓀甫形象真實豐滿,有血有肉,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吳蓀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藝術典型。
他精明強幹,有雄心,敢冒險,兼並工廠不擇手段,鎮壓工人冷酷無情,
是壹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鐵腕人物。
思想內容—— 作品通過吳蓀甫的遭遇命運和最後不得不走向破產的結局描寫,
說明了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依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國民黨政權統治下,資本主義道路是不通的,
形象地駁斥了在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論戰中,
托派宣揚的中國已經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藝術特色—— 作品的不足之處是,由於作者對革命者和工人生活缺乏體驗,因此這方面的描寫顯得單薄和有點概念化。描寫農民革命的部分,更是材料欠缺,在全書中顯得很不勻稱。
《子夜》的重大成就顯示了30年代左翼文藝運動的實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邊城》(作者:沈從文)
創作背景——《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件鄉村為背景。
描寫對象—— 描寫壹個撐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
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
主要人物—— 撐渡船的老人,翠翠,船總順順,天保,儺送,老馬兵 等。
人物形象—— 翠翠這壹少女形象,更是沈從文向往的優美人性與人情的化身與極至。
青山深水和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秀明的性格,她美麗、熱情、純真、心懷美好的憧憬與期待,依循古老的法則、傳統的方式生活著。
作者同過這壹形象,謳歌壹種淳厚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
思想內容—— 作品通過對男女之愛、親屬之情、鄰裏自睦等世態人情的細膩刻畫,
生動地展現了邊城人民的健康、優美、質樸的民風和人情。
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藝術特色—— 作品所描繪的愛和美的人生,是在壹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社會背景與矛盾被詩化了、淡化了。
優美的湘西風景畫和迷人的湘西風俗畫,散發者清新的氣息、與作品中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人物獨具的風采,渾然交融。
作者註重小說的意蘊和情致,卻不很講究情節和結構,他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說中,創造出壹種抒情寫意的表現方式。
作品語言質樸清麗,含蓄自然,酣暢淋漓地表達了人物豐富纏綿的內心情感。
整個小說回蕩著作者對故土風物人情的摯愛和眷戀。但作品表現出作者對現實政治的隔膜。
《菉竹山房》(作者:吳組緗)
描寫對象——《菉竹山房》描述封建時代壹個戀愛、婚姻的悲劇。封建禮教毀滅了壹對青年男女的幸福,使女主人公過了壹輩子幾乎是與人世隔絕的孤寂似墓中人的生活。
藝術特色—— 小說並不在這壹愛情悲劇的故事上多化筆墨,而是著力於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
陰森的住地,塵封的住房,和女主人公作陪的生物:除壹個三十多歲的丫頭外,只有壁虎、蝙蝠、燕子。還有那個陰間的丈夫,不僅常會夢見,而且好像真的會每年回家,在花園裏走動。 環境氣氛的特點是死寂、恐怖,“大屋於如壹座大古墓”。
小說也不對人物作細致刻劃。“陰暗,淒淡,遲鈍”,
人和環境“相諧調的”,就寫出了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而形成的墓中人似的性格特征。
風雨交加的夜晚鬼似的“窺房”,則把陰森恐怖的氣氛渲染到極致,
而又峰回路轉,豁然開朗,原來窺房的竟是女主人公----姑姑。
這壹結局,在藝術上出奇制勝,在思想上發人深思。
“窺房”對於作為長輩的老太太來說,雖有悖於她的身份、年齡和情理,
但卻是人性的表現,透露出她在枯寂似墳墓般的環境中生活,
內心深處仍有著對人的生活的羨慕和向往。
《山峽中》(作者:艾 蕪)
描寫對象—— 小說充滿著浪漫、神奇的傳奇色彩。壹個讀書人混跡於壹群亡命之徒中間,幫著幹壹些偷盜的勾當,他想離開他們,壹覺醒來,這壹夥都不見了,正如同夢境壹般。
主要人物——“我”,野貓子,夜白飛,老頭子,鬼冬哥,野老鴨 等。
人物形象—— 野貓子的形象,生動活潑,既美麗又可怕,富有生氣,充滿野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是小說的成功創造。全篇風格清新,十分吸引人。
思想內容—— 作者通過對這壹夥人在壹個漆黑的夜晚毫不動心地把同夥小黑牛拋入江中的描寫,指出是畸形的社會產生了這畸形的壹夥,是殘忍的社會,扭歪了他們的性格,教會了他們遵循著野蠻和殘忍的準則去行動,而正常人的感情和願望,只是偶有閃現。作者也通過“我”對這壹夥采取了批判的態度。“我”認為這不是他所追求的“新生活”,他要獨自去尋求光明。
藝術特色—— 小說開拓了壹個新題材領域,這使人驚異的別壹世界正是黑暗社會的壹個側面的真實反映。景物描寫富有特點,渲染著陰冷怕人的氣氛,對小黑牛的悲劇很好地起著烘托的作用;
也有第二天清晨明麗的自然風光的描寫,和人世間的黑暗形成對比。
《斷魂槍》(作者:老 舍)
創作背景—— 小說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已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狂風(物質文明與思想文化)猛烈沖擊著、震撼著古老中國的傳統生活、傳統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不醒了”。
主要人物—— 沙子龍,王三勝,孫老者 等。
人物形象—— 小說著重刻劃了老拳師沙子龍在近代社會急劇變化中的復雜心態。
沙子龍過去開鏢局,練就“五虎斷魂槍”的絕技,創出“神槍沙子龍”的英名,鏢局的興旺發達可想而知。但是,這種古老中國的事業和文明,都被時代的狂風吹走了。
“今天是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走鏢已沒有飯吃。沙子龍的“東方大夢”醒了沒有?
現實使他不得不把鏢局改為客棧,他不談武藝,不再與人爭強鬥勝,甚至於別人打上門來也不與人比武,他是痛心地知道五虎斷魂槍已不會再替他增光顯勝,知道他的世界已被狂風吹走了。只是,他對時代變化表現了壹種消極沒落的心態。
他在夜間獨自壹人熟悉他的五虎斷魂槍,表現他內心深處對過去世界的留戀、眷念、欣賞而又無可奈何;
他“不傳”斷魂槍絕技,是壹種與時代抗衡的保守心態,表現他孤傲倔強的性格。
他是壹個過去時代的人物。沙子龍這種復雜的心態,在社會發生急劇變化的時代,具有壹定的代表和典型意義,是壹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藝術特色—— 小說運用白描手法,對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的描寫簡練傳神,
能深入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對沙子龍、孫老的眼睛的描寫尤其出色。
人物描寫還運用了烘托和對比的手法,小說在沙子龍身上著墨不多,
對王三勝和孫老者卻花了不少筆墨。王三勝和孫老者都爭強好勝。
王三勝好吹噓,性格外露。孫老者幹巴直率,他登門挑戰,要求學藝,比較積極。
但兩人對時代巨變,不似沙子龍心靈震撼之深。
這兩個拳師各從不同側面烘托了主要人物沙子龍的性格與心態。
《華威先生》(作者:張天翼)
發表年代—— 1938年發表。
思想內容—— 作品通過華威先生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發言,出席各種各樣的會議,對各種組織進行所謂“領導”的描寫,諷刺了只對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領導”感興趣,
而對加強和促進抗日的實際工作不感興趣的國民黨政客。
與此相應,小說也以滿腔熱情寫出了與這種“領導”相對立的人民群眾的抗日要求與力量。
藝術特色—— 小說像壹篇漫畫式的人物速寫。它以漫畫家的誇張手法,粗線條地勾勒出幾幅富有諷刺意味的黃型的人物活動剪影,凸現人物的本質。
作者註意選擇富有特征意義的細節,
讓人物在對比強烈、自相矛盾的言行中,作自我暴露,以取得強烈的諷刺效果。
《在其香居茶館裏》(作者:沙 汀)
創作背景——《在其香居茶館裏》寫於抗日戰爭時期,
描寫對象—— 圍繞兵役問題,描寫了壹個邊遠小鎮中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作品結構緊湊,作者把矛盾集中於其香居茶館中展開,類似壹出獨幕劇。鬥爭激烈,忽而又急轉真下,收到了大起大落而不顯生硬的藝術效果。
主要人物—— 聯保主任方冶國,邢麽吵吵,張三監爺,黃毛牛肉,蔣米販子 等。
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也富有特色。在不長的篇幅裏,通過富有個性特征的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既揭示了他們的反動***性,又刻劃了各個人物的獨特性格。
聯保主任方冶國的陰詐,邢麽吵吵的粗野,張三監爺、黃毛牛肉等人的個性也毫不雷同。
作者對新上任縣長和邢麽吵吵的大哥則用暗寫手法,筆墨不多,
但整個事件以至所有在場人物,又無不受到這兩個人的操縱。
結尾通過蔣米販子帶來的消息使得壹場鬧得不可開交的糾紛立刻變成壹出無謂的笑劇,
而國民黨的抱有兵役黑幕也揭露無遺,不啻畫龍點睛,收到了強烈的諷刺效果。
思想內容—— 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
《小城三月》(作者:蕭 紅)
描寫對象——《小城三月》描寫了舊時代封建婚姻制度下壹個少女的戀愛、婚姻悲劇。
主要人物—— 翠姨,“我”,“我”的堂哥 等。
人物形象—— 翠姨被家長許婚給有錢的鄉下人家,他壹想到那個又醜又小的男人就恐怖。
翠姨的悲劇具有新舊文化交織的時代的特點。
在小城濃重的封建氛圍中,小說描寫了“我”的吹進了新思想文化氣息的富有生氣的家。在這個家中,翠姨愛上了在哈爾濱讀大學的“我”的堂哥。這是深藏於內心的無望的愛。這愛中,蘊含著這個出身於舊家的少女對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的向往、憧憬。因此,他在聽到婆家要娶她時,就拚命糟蹋自己的身體,在悒郁痛苦中死去。
翠姨父死母嫁,身世寂寞,還因此受有些人的歧視,使她認為自己的命運不會好的;
她個性倔強,不從心的事就不願意,寧為玉碎勿為瓦全,她的性格確如小說中人物所雲,有點象林黛玉。臨終前對堂哥講的壹番話,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淒婉感傷。
藝術特色—— 小說對翠姨的藝術描寫十分成功。
作者運用側面描寫、對比烘托,細節描寫等手法,刻劃翠姨柔美雅致,嫻靜孤傲氣質特點。
尤其擅長於以女性作家的敏感,通過年輕女性的生活瑣事寫人物性格。
買絨繩鞋壹節,把翠姨內向性格和感傷氣質,寫得細膩傳神。
翠姨對堂哥的愛深藏不露,作者以極含蓄簡潔的筆墨點現。
臨終前對堂哥講的壹番話,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淒婉感傷,很有藝術力量。
小說開頭寫北國之春充滿生機,很自然地引出翠姨愛情故事;
結尾寫春的短暫,春過去得快,翠姨墳頭草籽已經發芽。
結構上首尾呼應,“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麽短”,壹句語意雙關,定於象征韻味。
結句“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感傷惆悵,余味不盡。
《小二黑結婚》(作者:趙樹理)
描寫對象—— 小說描寫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
主要人物—— 二諸葛,三仙姑,小二黑,小芹,金旺,興旺 等。
思想內容—— 作為新的主題,作者寫出了它的特殊的表現形式和深刻意義。
作品完滿的結局也說明了了人民政權是人民實現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證。
同時也揭示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小二黑和小芹鬥爭,已經不只是他們個人的事情,他們的鬥爭是解放區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壹個組成部分,是全社會建立新的婚姻觀念,清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壹個組成部分。充滿自信,敢於鬥爭的新壹代農民的成長,標誌著壹個深刻的社會變化已經興起,並且正在深入發展。
藝術特色—— 小說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作者學習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評書)和古典小說的長處,
采用單線條發展的手法,情節連貫,結構嚴謹,首尾照應。
在故事情節的開展中,運用了白描手法和細節描寫刻劃了三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二諸葛和三仙姑兩位神仙塑造得尤其成功,兩人都封建迷信,但壹真壹假,同中有異,各有鮮明的個性,達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兵地步。
語言樸實生動,幽默風趣,表現力很強,真正做到了語言的大眾化。作品以嶄新的思想內容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贊賞,在解放區產生很大的影響。
《荷花澱》(作者:孫 犁)
發表年代——《荷花澱》是孫犁在1945年創作的優秀短篇。
描寫對象—— 作品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的鬥爭生活。
思想內容—— 但作者沒有正面渲染戰爭的嚴酷,而是以輕松明快的筆調,
通過白洋澱婦女由送夫參軍到自覺地組織起壹戰鬥隊伍細致描繪,
歌頌了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美麗心靈。她們識大體顧大局,愛丈夫,更愛祖國。
作品成功地把這兩種愛溶為壹體,生動地表現了根據地軍民在中國***產黨領導下,
英勇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全篇洋溢著戰鬥的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
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真摯的愛。
藝術特色—— 作者主要通過對水生嫂和婦女群體的成功塑造使主題得到充分的表達。
飽含著親切自然的人情味描寫,細致入微地表現了婦女們思想感情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表達方式也十分傳神:似是訕笑,其實暗含著誇獎丈夫的由衷喜歡;
別離的感傷後面,又有著為丈夫的行動感到的自豪;
表面的埋怨,表現了為愛著丈夫,因而不甘落後於丈夫的自尊。
這些都被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照射得富有光彩。
作品構思新穎,情節開展疏密相同,詳略得當,富有節奏感。
對壹般性的情節,作粗線條的勾勒或側面的暗示。
對夫妻話別、遭遇戰等典型場面則工筆細描,重點渲染。
作者把緊張的戰鬥和日常生活細節糅合起來,按照生活的順序,自然地展開故事。
在動作、對話和細節中細致入微地刻劃人物心理,筆墨儉省,形象傳神。
作品富有感情的筆觸,揭示了人物和生活的美,揭示了勞動和戰鬥的詩意。
全篇情景交融,意境優美,語言樸素無華,真實自然,
形成了壹種特有的清新雋永,融小說、散文、詩歌的特點為壹體的散文詩式的小說的獨特風格。
以上作品是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中的名篇,妳應該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