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龍泉山的歷史,真不知道從何說起。壹座山的歷史與它所在的地區密切相關。龍泉山位於余姚市中心,從平地上突兀而起。這座山將近70米高。古時為海中之島,故曾名玉山。有壹條河蜿蜒穿過余姚,名叫姚江。瑤江古稱順水,相傳與順水有關。江邊曾經有壹座小山叫秘圖,是古代大禹治水圖的秘處。著名歷史學家施叔青教授曾題余姚“姚遺址碑”。就這樣,余姚的歷史悠久而悠遠。古老的余姚也成就了古老的龍泉山。
龍泉山,歷史之山,文化之山,詩意之山。
龍泉山的名字來源於山腰間的壹口井——龍泉井。據說這是壹個石縫泉。它的水來自四明山,穿過地下的裂縫,奔向龍泉山。它的水色綠得像貓眼,壹年四季連綿不斷。相傳南逃歸來的康王(宋高宗)曾登此山飲水。他覺得春天很甜,拿了個小瓶子打水,說春天好,風景更好。當地官員因為建造了壹個“更好的展館”而記住了它。他不可能有這個興趣為了逃離金兵的軍隊。而壹旦脫離險境,而王者在天下,細細品味逃亡之旅,壹定是另壹番滋味。
風景總是在閑暇中誕生的,美也是如此。正如曾經在這座山上講學的哲人王陽明所說,“當妳沒有看到那朵花的時候,它就隨妳的心而死了。當妳來看花的時候,花的顏色突然變得清晰起來。”按照我們的想法,不管妳看不看,花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花兒是否“理解”它們,需要壹種心情,就像逃跑的康王和活下來的康王,他們都見過龍泉山,就像龍泉山壹樣,但真的壹樣嗎?
龍泉山上有壹個特別的景點——雞鐘臺。相傳明朝正統年間,翰林告知劉丘被宦官王鎮加害,姚江召集戰友切雞切酒,用頂石含淚祭劉丘。後來,人們稱這塊石頭為祭祀臺。這就是瑤江人的性格。回想當年,前朝儒黃宗羲在朝廷追太監劉瑾的時候,袖間藏著壹個鐵錐,那是何等的威風凜凜。
龍泉山的歷史崎嶇而驕傲。這是山的氣度,也是龍泉的靈魂。
龍泉山是壹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山。
步入龍泉山公園南門,拾級而上,半山腰可見清書法家翁慶隆題寫的“文學名邦”巨幅匾額,再往前便可到達後人為紀念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立洲四位余姚先賢而建的“四賢故裏碑”。心理學大師王陽明和浙東大歷史學家黃宗羲都是明清時期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時代巨人。“雲山蒼蒼,江海茫茫,君子之風,山高水長。”北宋名臣範仲淹稱贊嚴子陵是“有德之人”。他的故事就像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穿透歷史,照亮未來。被譽為“客師勝國”的朱舜水不僅是民族氣節的維護者,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天閣,位於南山腰部,曾是王守仁先生(王陽明)講學之地,故又稱陽明書院。建於五代,因唐代詩人方幹詩中“銀河近在中天”之意而得名。陽明先生在龍泉山講學,余姚及附近的學生絡繹不絕前來聽課,使得姚江學風日益濃厚,最終奠定了“姚江派”在當時中國的顯赫地位,對明清啟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龍泉山南麓有壹座古寺,名叫龍泉。這座寺廟建於東晉鹹康二年(公元336年),只比杭州的靈隱寺晚10年,確實歷史悠久。寺廟的功能不僅僅是壹個佛教場所,更是壹個文化聚集地。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滲透不言而喻,高僧對儒家經典的造詣深不可測。佛教是哲學,和尚是哲學的大師。龍泉寺的存在,為龍泉山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龍泉山是壹座詩意的山。
東坡居士可能沒去過龍泉山,但他聽到龍泉這個好名字後,寫下了《龍泉石井比牛奶還甜》這首詩來贊美龍泉井裏清涼甘甜的泉水。北宋著名人物王安石應余姚縣令謝靜初之邀,多次遊龍泉山,題詩二首,其中壹首說:“山腰石井千年奔流,海晏泉不絕。天下待雨,不知龍往何處。”當然,王安石關於龍泉山比較有名的壹句詩是:“山如碧雲,水如晴空。叫神仙住在這裏,不教他們去上城辛苦。”無論是《詩經》還是《薄耀江》,都體現了著名的“人民觀”,都有自己“老少齊來南,南方人半年無食”(河北市民)的深層憂患意識。
唐代大詩人方幹寫下了《登上龍泉山頂》這首詩:“過了許久,才見水底天。老樹常帶雨,寒石只知四月春。天氣涼爽銀河近,下界雷雨充沛2。登機前後想都不敢想,年年換人。”我寫了去龍泉山的所見所想,但也有哲學意味。
而彜族人王陽明的壹首《憶龍泉山詩》,寫下了對龍泉山的別樣深情。詩中說:“我愛龍泉山,山中僧人頗野。整天坐在井裏,有時躺在松下。不去雲山壹宿,三年遊。可恥地殺死巖石下的泉水,早晚凈化自己。”
壹路見壹路:奇石遍地,詭異崎嶇;古樹參差,蒼勁有力;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登上龍泉之巔,遠眺堯城,風景如畫,盡收眼底:堯江如遊龍般蜿蜒向東,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四明山峰巒疊翠,起伏跌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讓我們感受到了發展的魅力。
壹座見證城市歷史的山,在這座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中心,悠然自得,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積澱,憧憬著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