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詩人在黃昏和夕陽下眺望鄉村時,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色:“孤雲歸鳥千裏。”傍晚,雲朵在天空中獨自飛翔,歸來的鳥兒留在林中。有了有形無形的翅膀,即使遠在千裏之外,也能接觸到。詩中把“壹千裏”和“壹段時光”做了強烈的對比,寫的是雲與鳥的自由和速度;但這絕不是純粹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俯視”所見,而這種景物也是觸發詩人情感的契機和媒介:“妳為何思念我?我已經很久沒有回過家了。”原來詩人離家已久,思鄉之念早已深深困在胸中。於是,對聯自然從對外界景物的描寫轉向了對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提惆悵卻又滿腹心事,不提歸心似箭,其實早已看透了秋水。
寫完前面的感受,項鏈們換了筆墨寫風景。對景物的描寫既貼合詩人眼前的情景,又有由近及遠的層次分明。夕陽從附近的樹梢沈落,余暉回到秋山,像野火壹樣在遠處的秋山上燃燒,漸漸消失在山後。“如”字在夕陽中的褪色,也說明詩人對它的期盼已久,記憶猶新。不僅如此,這壹幕夕陽余暉不僅加重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也引發了詩人對往事的深切悼念。客人長期停滯不前,年齡越來越大;當我看到日落時,我感到悲傷。我徘徊在水邊,我不敢在小溪裏給自己拍照。我怕看臉會被嚇到。其實詩人並不知道自己的臉已經老了,所以那些“近水不敢照”的人,怕的是壹輩子難過,怕的是增加自己的焦慮,怕的是悶耳朵。“我不敢在水裏拍照,怕自己被電擊!”尾聯寫滿了惆悵落寞的心情,合上了梁,留下了余音。
場景的書寫確實是這首詩布局的壹大特色。這種寫法對這首詩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首詩還是挺有匠心的。全篇都是關於“俯視夕陽”的感受,兩句交替書寫,詩歌分兩步:先看日落前的雲飛勾起思鄉之情,再看夕陽回光返照勾起晚年的“驚喜”,表現了情感的發展和深化。不考慮格律,詩句可以略反:“孤雲歸鳥,千裏時光。陽光下的樹木燃燒到秋天的山上。想起我留下來,離開家很久。我不敢在水裏拍照,怕自己被嚇到。”所以前半段的場景和後半段的情感,這也是通常的寫法,有點平淡,沒有那種遞進和傳神的優勢。而“留在家裏的鳥急著飛”引起歸心,其次是“離家久了”,這既是自然的,又有速(千裏)與延(久留)的對比,所以是“起身超脫,趕上渾勁”(見《英牧》紀批)。如果改成前半段場景,後半段情感模式(如上所述),又會失去這個好處。
煉字隱字意象生動,“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出蕭瑟清冷的秋夜,寄托了作者悲涼的情懷。“燒”字的使用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遠”字也表現了意境的空靈,增強了對孤獨的表達。
李中華《壹真齋詩說》指出:“詩有情有景,以正詩簡說。四句壹定要互換,這樣就不會重復了。”他所說的“場景交換”就是“場景寫作”。當然,這種寫法絕不是分割,而是相互獨立,相互襯托。* * *共同構成了詩歌的永恒之美。馬岱的《鄉愁歌》就是這樣。它的音樂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甚廣,至今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