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傳建國的詩

傳建國的詩

《書香》是杜甫遊覽成都武侯祠後所作,時間約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短短八句中,有記敘,有情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厚,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沈郁頓挫”的風格。

遊覽成都武侯祠,但為什麽要冠以書香?寫蜀湘“兩朝開經”為什麽要先提劉備的“三顧茅廬”

古語有雲,“奇觀有人欣賞,疑點有人分析”,不妨尋找痕跡,探究“詩聖”的心路歷程。

為什麽叫書香?

壹種解釋是,這首詩的主旨是贊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和成就,同時惋惜他未能實現的抱負(見人教版《師者書》)。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遊記也可以涉及相關人物。去武侯祠贊美諸葛亮的才華和功績是順理成章的。這個解釋當然很牽強。所以,應該還有其他壹些原因。

自貞觀以來,唐朝經歷了高宗和吳朝,玄宗時期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增加到“安史之亂”前的5000多萬,國力空前強大。然而,隨著玄宗的晚年,李和楊兩位漢奸相繼執掌朝政,斷送了壹個大好的“開元”。隨著安史之亂的興起,各種矛盾突然決堤泛濫,形勢走下坡路。兵荒馬亂,哀鴻遍野。杜甫拋妻棄子,親歷戰亂,其間耳聞目睹了國家的動蕩,人民的苦難。他能不擔心嗎?從壹次痛苦的經歷中,他對治國聖賢倍加懷念,渴望壹個諸葛亮式的人物誕生,拯救大廈不倒,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所以,剛在成都定居下來,他就發現:

著名總理的廟宇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

第壹副對聯寫的是專程去武侯祠,是“出發”。開場問答,壹個字“求”,迫不及待。“白森森”二字是冷清寂寞的祠堂,諸葛亮已經死了很久了。500多年過去了,諸葛武侯壹直在靠山。在哪裏可以找到這位為國家帶來和平與穩定的巫師和大聖?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顓頊直接繼承以上,寫祠堂裏的春色,是“承”。杜甫遊武侯祠,不寫廟宇,不寫雕像,寫的是綠草和黃鸝。雖然壹植物壹動物,壹綠壹黃,壹靜壹動,壹視壹聽,對仗極穩,但這多少有些跑題——撿芝麻漏西瓜。前四句,用了壹半的篇幅,寫老柏,寫綠草,寫黃鸝。原因是什麽?

我們不妨猜測壹下:

不死的老白森森成了武侯祠的忠實守望者;綠草無情,被春風年年綠;黃鸝無心,天天在密林深處自得其樂。他們被送到武侯祠。他們都知道誰是武侯?壹個滿園綠,壹個唱得悅耳動聽。但這些在滿腹心事的少陵爺老眼裏,都是無知無心的事。只有我杜甫能和武侯說話。“有什麽好,妳死了,走了就是千代之名”,老杜也知道。但武侯祠的荒涼和孤獨還是讓他震驚。

諸葛亮不僅忠誠,而且足智多謀。在他離開這個國家之前,他決定把世界分成三份。他和吳壹起拒絕曹,進入四川建立國家。此後,他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只有智者才能成大事?想起諸葛亮,在隆中造屋,在隆中耕田。誰訪草堂,邀他出山?諸葛亮當時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白面書生,乳臭未幹。是誰擠過人群,給他施展才華的空間?是誰給了他無限的信任,讓他敢於做到最好?歷朝歷代,妳缺少壹個好的大臣嗎?俗話說,千裏馬常見,伯樂不常見。玄宗曾經人才濟濟,但壹個口是心非、劍走偏鋒的李,取得了玄宗的信任,耍起了花招,堵住了他的口。同時,張九齡、裴耀慶、李都被他排除在外。於是,玄宗與聖賢們分道揚鑣。後來,楊的姐妹們在朝野當權,楊和胡作非為,搞得天昏地暗。就算諸葛亮轉世,又能怎麽樣呢?所以杜甫接著說: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

頸聯推開壹層,寫了壹段對諸葛武侯的評價,是“轉”。壹般認為,上面這句話看似在說劉備,其實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聰明和野心。(見人教版《給教師的書》)。但筆者認為,杜甫的意思是,必須有壹個國王的“三顧茅廬,頻頻出事”,才能有壹個老臣的“兩朝開經”。這種觀點的背後,有壹絲對蘇總的委屈和失望。

當初杜甫放棄家庭,追隨蘇宗,可謂忠義。杜甫到鳳翔後,於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被蘇宗拜為左拾遺。我感激蘇總,我立誌直言,精忠報國。但沒過多久,蘇總就因為去搶救室而深感懊惱。那年閏八月初壹,杜甫被放回漳州老家。自此,肅宗逐漸淡漠,可以說是沒有辦法報國了。而當時壹些有才華的人又有多少機會呢?於是杜甫來到武侯祠,壹個哭,壹個訴說。諸葛的威望超越地球,當然與智識能力有很大關系,但與他人相比,他有幸遇到了昔日的恩師,為知己而死!!

蘇宗對杜甫有恩,國君為臣。當然,杜甫只能在心裏表達,不能在嘴裏表達。但有些東西是掩蓋不住的,尤其是他高度贊揚的武侯祠前。

蘇總,妳能理解壹個老臣的心嗎?

直到大歷三年(768年),杜甫56歲,在江漢感嘆,不必長途跋涉救壹匹老馬。

多麽迷戀啊!

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從那以後英雄們就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

尾聯收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就是“結合”。

以諸葛智的才華,第壹高手信任孤兒,第二高手順從,本可以壹統河山,建立千年大業。不幸的是,上帝沒有同意人們的願望。諸葛亮壯年的時候,也就是在五丈原病逝的軍隊裏,苦心經營的復興事業也失去了。真是可悲可嘆。然而,杜甫此刻的眼淚卻另有深意:大唐何其難,聖人何在?就算有智者,主在哪裏?這些眼淚的背後,是千言萬語。妳能告訴誰?這些眼淚不灑在武侯祠又能落在哪裏?

在《書香》這首詩中,前四句是以思人而祭奠人,後四句是以祭人而祭奠人。第五句說的是先主,第六句說的是諸葛,第七句說的是老師的失敗,第八句說的是眼淚。正是因為祖上的三顧茅廬,才給書香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杜甫的眼淚,環環相扣,明明白白,都是書香事業未起步所致,與前四句相呼應。廟堂長壽,人已過世,怎能不尷尬?此時,淚流滿面的杜甫有千言萬語,永遠無法對人訴說。長安十年,“早上鎖富門,晚上跟肥馬塵”的悲涼;蘇宗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感恩;攢房子的時候滿滿的忠誠;蘇宗“我不在乎我的感受”的無情決定;朝廷的危機及其無力報效國家...都變成了汩汩的淚水,灑,灑。

國家有難,人心動搖,亂世“想”英雄,亂世“想”好看。杜甫對國家和時局的憂慮是如此之深。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他痛苦地意識到,光有壹個好演員是不夠的,因為在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體制下,壹個好演員離開了君主的信任和支持,什麽都不幹。這是杜甫在武侯祠“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的吶喊,也是杜甫在武侯祠“忠君,然後使俗純”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