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紫蘇描述自己在月亮下看到赤壁的美麗景色,仿佛置身於世界之外。

紫蘇描述自己在月亮下看到赤壁的美麗景色,仿佛置身於世界之外。

赤壁府

赤壁賦可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

[1,《前赤壁賦》]

簡介:赤壁傅:

給文章起個標題。北宋蘇軾作品。前後有兩篇文章。是筆者兩次去黃州(今湖北黃岡)和赤壁(赤壁集)時寫的。千赤壁賦有名。《賦》中的悼古跡表達了作者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和曠達的胸襟,但也有對人生虛無的消極思考。

原文

秋天,七月十六,七月十六,蘇軾和他的朋友在赤壁泛舟遊玩。微風習習,水無法到達水面。舉杯向同伴祝酒,背誦與月亮有關的文章,歌頌篇章。不多久,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在北鬥七星和牛之間。乳白色的霧氣橫貫江面,碧水連天。讓小船漂浮在茫無邊際的江面上,越過浩瀚無垠的江面。浩瀚如馮旭的風,不知止於何處;飄然如獨立的世界,羽化成仙。

這時他很高興喝酒,用手拍打著船舷,唱起歌來。歌中說:“桂桂如藍槳,擊天描流光。我在我的懷裏,看著美麗和天空。”有靠歌吹個洞和好的人,聲音哀怨:抱怨就哭,抱怨就鬧;余音不絕;能讓神龍在深谷起舞,能讓孤舟上的寡婦聽得落淚。

蘇軾的容色悲戚戚,整好壹角端坐,問客人:“何以見得?”?"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鶇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逶迤,陰沈沈;這不是被困在周郎的孟德誌嗎?

齊芳破了荊州,下到江陵,順流向東。有千裏之長,披著旗幟,醉在河上,橫著寫詩。固天下之英雄,今在哉?我和兒子,在朱江上空打柴,和魚蝦、麋鹿做朋友,壹葉扁舟,捧著酒瓶互為歸屬;送蜉蝣上天入地,滄海壹粟。哀嘆我壹生的壹刻,贊嘆長江的無限;飛仙去旅行,抱明月而終;壹時無法理解,遺聞於亨泰。"

紫蘇說,“妳知道老公的水和月亮嗎?逝者如斯,但他從未去過;充滿虛者如是,死者不退潮不流。

蓋必從其自身變化看之,天地不能為壹時;如果從它不變的角度來看,那麽壹切對我來說都是無窮無盡的。妳羨慕什麽?而天地之間,萬物自有其主。如果不是我的,就是壹毛錢。然而,江上的清風,山中的明月,耳朵聽得見,眼睛看得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是造物主無盡的藏身之處,我和我的兒子在正確的地方。"

客人微笑,洗燈更仔細,碗碟已盡,杯盤狼藉。睡在船上,彼此相擁而眠,我知道地平線已經發白。

翻譯

在任旭的冬天,7月16日,我和我的客人乘船在赤壁下玩耍。微風徐徐吹來,水面上的波浪靜悄悄的。舉杯勸客共飲,吟詩“月出”,唱章“婉約”。過了壹會兒,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在鬥蘇和牛蘇之間。壹片白霧籠罩著江面,水面波光粼粼,與天空相連。讓水船自由漂流,漂浮在無邊的江面上。江面遙遠,船如淩空而行,不知會停留何處;在九重天上,就像離開了塵世,無牽無掛,變成了壹個翺翔成仙果的仙子。

這時候喝著酒,我很開心,就敲著船舷,唱著歌。他唱道:“桂木和青木做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水波,在月光下漂浮的河上逆流而上。我的感情在遠方,看著我心中的美,在天邊的遠方。”有的客人會吹笛子,伴著歌聲,笛聲嗚咽,像是怨恨,像是留戀,像是啜泣,像是低語。吹完之後余音悠長,像壹根纖細的絲線。這聲音能讓潛龍在深淵中起舞,能讓孤舟中的寡婦哭泣。

我有點難過,於是我坐直了,問客人:“妳為什麽發出這麽悲傷的聲音?”客人答道:“月明星稀,烏鴉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看是夏口,向東看是武昌。依山傍水,植物郁郁蔥蔥。那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取了荊州,攻取江陵,順流而下,戰船連千裏,旌旗遮天,江上飲酒,長矛吟詩。這曾經是壹個英雄。現在在哪裏?何況妳我在河中央的小洲打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駕舟互敬酒;托付蜉蝣短暫的天地間生命,小到滄海壹粟。感嘆我們生命的短暫,羨慕壹望無際的長江。我願與神同行,與明月永生。明知道這個願望不可能壹下子實現,只好把這種無奈的心情寄托在曲子上,在悲涼的秋風中彈奏。"

我對客人說:“妳知道水和月亮的道理嗎?水就這樣壹直流走,其實從來沒有流走;月亮又圓又短,但最終沒有失去,也沒有成長。原來,如果從變化的那壹方面來看,那麽天地間的壹切,從來都不是壹眨眼就壹成不變的;用同樣的方式冷靜看待,那麽事物和我們自己都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羨慕什麽?況且天地之間,萬物自有主宰。如果不是我應該有的,我什麽都不拿。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中的明月,當妳聆聽時,妳聽到了聲音。當妳用眼睛看的時候,妳看到的是顏色。誰也不能禁止,無休止地享受。這是大自然的無限寶藏,妳我可以共同享用。”

客人開心地笑了,洗了杯子,又倒滿。菜和水果都吃完了,杯盤狼藉。大家都睡在船上,互相靠著,不知不覺,白色的曙光已經出現在東方。

寫作背景

《紅墻賦》是蘇軾在烏臺詩案告破後,被貶為黃州團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作者於七月和十月兩次到黃州外赤壁,寫了兩篇遊記。後人習慣稱前者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後者為“後赤壁賦”。這裏選的是上壹篇文章。其實蘇軾去的不是三國時周瑜打敗的赤壁,而是湖北嘉魚東北周瑜打敗曹的赤壁。在這裏,作者只是觸景生情,用當時的傳說,用話題來表達自己被貶謫後內心的苦悶,以及對宇宙人生的理解。

辨別和欣賞

1段,寫赤壁夜遊。作者“赤壁下泛舟客”,壹頭紮進大自然的懷抱,享受清風、露水、山色、流水、月光、天光之美。有心情的時候,就隨口背了《詩經》第壹章,月亮出來了。舒窈糾正了它,他心裏很難過。“把明月比作身材姣好的美女,期待她的冉冉升起。回應《月亮出來了》這首詩,“小顏,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在鬥牛之間。”並引出下面這首作者自創的歌雲:“望美愛天”,在情感和風格上是壹致的。“流浪”二字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乎對遊客有著無比的眷戀和深情。皎潔的月光下,白霧籠罩江面,天與水連成壹片,正所謂“秋水* * *天壹色”(王波《王騰亭序》)。此時的遊客心胸開闊,自在奔放,於是“如蘆葦,茫然無措”,隨波逐流在壹條船上,就像在太空中乘風飛翔,悠然超然於世;就像長了翅膀飛進了仙境。浩瀚的江水和灑脫的胸懷躍出作者的筆下,泛舟之樂溢於言表。這是這篇文章中正面描寫“泛舟”景色的壹段,以景傳情,情入景,景好。

第二段,作家飲酒歌唱的歡樂和客人憂傷的笛聲。作者異常高興地喝酒,唱歌,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美”的思考的失望和沮喪。這裏說的“美”,其實是作者理想和壹切美好事物的體現。歌中說:“桂桂如藍槳,擊天描流光。我懷孕了,希望美在壹方。”這首歌詞全部采用了《楚辭·少思銘》的含義:“憧憬美好憧憬未來,在清風中唱出雄壯的歌聲”,體現了上面“吟誦明月之詩,唱出婉約之章”的內容。我看不到是因為我想變美,我已經表達了我的沮喪和難過。此外,客奏,據其歌,蕭的語氣是悲憤的。“若怨如盼,似泣如訴,余音似縷”,實際上是吸引了藏在山溝裏的龍起舞,讓孤舟中的寡婦落淚。東曉的壹首曲子淒婉婉轉,其悲涼的調子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突變,由喜轉悲,文章也因之跌宕起伏。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無常的感嘆。這部分被賦予了歷史遺跡,而不是赤壁的自然風光。主持人問“什麽是自然”,嘉賓用赤壁的古跡回答,文理轉向自然。但是這篇文章不是關於陳奇的,而是用了兩個問題。首先基於曹操的《短歌行》,我問:“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他也勝似眼前的山川,問道:“這不就是因為孟德之困在周郎嗎?”兩個問題讓文章再次轟動。然後,講述了曹操破荊州,逼劉聰投降的往事。當時,浩浩蕩蕩的曹駿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裏相連,旌旗遮天。曹豪情萬丈,趾高氣揚,在船頭飲江,橫寫詩,可謂“天下英雄”!他現在在哪裏?像曹操這樣的英雄只是壹時顯赫,何況我們這壹代!所以,現在我只能感嘆生命的短暫,羨慕川流不息的河水,希望與神靈相交,與明月同在。然而,所有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是為什麽悲傷和悲傷通過長笛傳達出來。客人的回答表現出壹種虛無主義的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是蘇軾借客人之口透露思想的壹個方面。

第四段,蘇軾陳述了自己對客命無常的看法,以求相互理解。客曾“羨長江之無限”,願“抱明月而終長”。蘇軾以江月明月為喻,提出“死者如是,而未曾有過;盈缺者如是,亡者不退潮不流。如果從變化的角度看事物,天地的存在只是壹眨眼的事;如果從同樣的角度來看,物和人是生生不息的,何必羨慕那條河,那明月,那天地!自然也就沒必要“哀痛壹生壹刻”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多角度看問題,而不是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面對逆境時能夠保持豁達、超然、樂觀、適應的精神狀態,能夠擺脫人生的無常,理性對待人生。然後,作者進壹步說明,天地萬物,自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那麽我們的壹切是什麽?江上清風可聞,山中明月繽紛,山色無窮,風月永恒,人間無私,音樂娛人。我們可以四處逛逛,享受壹下。這種情況是由於李白的《向陽歌》:“清風明月不用壹文錢買,玉山不被人推”,後又深化。

第五段,作者聽了作者的對話後,化悲痛為歡樂,開懷暢飲。“舟中枕,不知東方白。”看完開頭,寫的是旅行和享受的快樂,至於忘我得失,則是超脫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是:“所見獨特,但文境高不可攀,善因體閑而開,胸無雜事,觸之顯露,慮之充分。我不知道為什麽。”只是別人模仿不了,就算子瞻再有覺悟,也不可能那麽適應和流暢。”(引自《古文評點集》)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了他的曠達胸懷。只有忘我得失,坦蕩蕩,才能寫出“紅墻詩”,有著不可企及的文學環境。

[二。後赤壁賦]

原文

它是十月的希望,從唐雪出發後將返回臨高。兩位客人壹直沒有把黃泥給阪本。自霜露落,樹葉落,身影在地上,仰望明月,打理它,歌唱回答。他嘆道:“有客無酒,有酒無菜,月白風清。多麽美好的夜晚!”客人道:“今日黃昏,得壹魚,口巨鱗細,似松江鱸魚。古安的酒怎麽樣?”回家找女人。女人說:“我有壹場啤酒大戰,藏了很久,就是怕兒子用得著。”於是我又帶著酒和魚遊到了赤壁下。河有聲,岸破千尺;山高月小,真相大白。曾經日月幾何,但山川不可認。玉披衣,走石,穿絨,住虎豹,攀龍,攀鸛危巢,遠眺馮異幽宮。蓋兩個客人不能隨意。然而長嘯,草木震動,山川山谷之聲,風聲水湧。布施也是安靜而悲傷,敬畏而恐懼,不可能停留。相反,上船,讓它流動,讓它停下來。當夜將半,我會很孤獨。有壹只孤鶴,河水從東方來。翅膀像輪子壹樣,突然響了壹聲,掠向小船,向西而去。

客人走了,給了就睡了。夢見壹道士,徘徊於臨高之下,曰:“赤壁之樂乎?”問他的名字,但不要回答。“唉!嘿!我都知道。在過去的夜晚,那些從我身邊飛過的人不是邪惡的嗎?”道士笑了,很驚訝。開戶看看,看不到它的位置。

做出贊賞的評論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集,也可以說是姊妹篇。前賦主要講玄理,後賦主要描寫景物;前賦描寫初秋江上的夜景,後賦主要描寫河堤上的活動,時間也移到了孟東;兩篇文章都以“賦”的筆調寫散文,同為赤壁風光,但境界不同,但都富有詩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靜”和“白露過江,水光接天”,後賦是“江流有聲,千尺斷,山高月小,水出”。不同季節的景觀特征在蘇軾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給人瑰麗自然的美的享受。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壹層次描述旅遊前的活動,包括說明時間、行程、同行、旅遊準備等。寫初冬月夜的情景和踏月的喜悅,既隱藏了旅行的樂趣,又自然引出了主客體的對話。面對月明時的“如此良宵”,又有好朋友,又有美食美酒,再來赤壁壹遊勢在必行。短短幾行字,寫了風景,講了故事,抒發了感情,三者融為壹體。至此,可以轉入正文,但東坡“節外生枝”,插了幾句話,不僅第二關是全文的重點。描寫景色的只有“河水流得很響”幾個字,卻寫出了赤壁初冬特有的夜景,懸崖高遠,明月小,水花徐徐,山石可聞,從而誘導主客棄船攀崖遊泳。在這裏,作者用筆墨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清幽恬靜,山川清冷恬靜,“走在巖石上”攀西喜鵲危巢,遠眺馮異幽宮”,奇異驚險的景色更顯得豁達清高。然而,當蘇軾獨自壹人瀕臨死亡之際,那“嘯嘯草木搖,山鳴谷呼應,風起水湧”的景象,又不得不讓他感到心酸和擔憂,不得不回到船上。這篇文章寫在這裏時,真是神來之筆。寫了橫江東邊來壹只孤鶴,忽鳴,擦舟西去。於是,本來就孤獨的作者又多了幾分悲憫,文章又復活了跌宕起伏的波瀾,也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最後,在第三層的結尾,遊完泳睡著的紫蘇在夢中見到了化為孤鶴的道士,並在“給予”、“不答”和“大笑”的神秘幻象中,揭示了作者出生和入世的思想矛盾所造成的內心苦悶。政治失意的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不僅沒用,還給他心裏的創傷增加了新的悲傷。壹場夢之後,柯南回到了令人沮喪的現實。結尾的“開個賬戶,看看在哪裏”這幾個字挺讓人費解的,但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表面上看,夢裏的道士好像突然消失了,但更深層次的內涵是,紫蘇的未來、理想、追求、抱負在哪裏?紫蘇獨自爬山的場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詩意”,通過誇張和渲染,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描寫了山水風光,色彩鮮明,作者感情真摯。排比和對偶的巧妙運用給文本增添了音樂感。讀起來更有趣。但總的來說,後賦在思想藝術上不如前賦,玄機、沈郁,“賦”輕,“文”稍強,這大概是不如前篇的主要原因。

與“柯”遊赤壁時,《後赤壁賦》曰:“有孤鶴,河自東來。翅膀如車輪,玄衣呼嘯,掠至舟西。”且睡後紫蘇“夢見壹道士,衣袂飄流。”紫蘇以為道士就是他之前見過的仙鶴。這種描述給文章增添了壹種神秘感。

蘇軾的詩中,多處寫鶴,如《立鶴亭》、《嘆鶴》,對鶴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和贊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自由和隱居的象征,是超脫和超脫於世的象征。於是,遊完赤壁就睡著的紫蘇,在夢中遇到了化為孤鶴的道士,在“謝恩”、“不答”、“大笑”的神秘幻象中,揭示了作者自身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失意的蘇軾,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不僅沒用,還給他心裏的創傷增加了新的悲傷。壹場夢之後,柯南回到了令人沮喪的現實。結尾“開個賬戶,看看在哪裏”這八個字挺混亂的,但也有壹語雙關的意思。表面上看,夢裏的道士好像突然消失了,但更深層次的內涵是“紫蘇的未來、理想、追求、抱負在哪裏?”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 ~ 1101),北宋眉山人。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擅長畫竹、奇石,畫論、書法理論也有突出見解。他是北宋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如黃庭堅之名;他的文字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婉約之詞。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 * *是壹位豪放的詩人。

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赤壁賦》比較賞析

《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蘇軾的代表作。兩者都被選入了中學或師範學校的教材,也是學語文的學生應該掌握的文章。這兩部(第壹部)作品,都是蘇軾居於黃州時所作,都是描寫赤壁風光,緬懷與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品味這兩部(第壹部)作品,就會發現它們是不壹樣的。

1都寫了赤壁風光,但景色大不相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重在風景。第壹句《不歸之河》寫的是長江浩浩蕩蕩,滔滔不絕,奔向大海。場面宏大,氣勢奔放。然後重點說壹下赤壁古戰場的場景。先寫巖石,突兀不平,險峻奇特,氣勢如飛,高聳入雲——擡頭不見低頭見;第二次,波濤洶湧,水在攪動,打在河岸上。聲若驚雷,勢如奔馬——俯視;然後寫浪花,由遠及近,層層疊疊,如玉如雪,蜂擁而入——壹望無際。作者用筆如椽,濃墨如潑,風景如畫,氣勢恢宏,境界壯闊,飛揚豪邁,磅礴雄壯,奔放不羈的風格盡顯無遺。為下文英雄周瑜的出現做了鋪墊,起到了極好的渲染作用。

《赤壁賦》的景色就大不壹樣了。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之後,寫出了風景。詩人正在河上劃船。已是初秋時節,柔和的秋風徐徐吹來,撥弄著詩人的衣襟和秀發,吹散了惱人的暑氣,河水安靜而平靜。詩人用筆寫信,心境閑適自然。詩人寫了與客人飲酒的詩後,寫到了日出後赤壁的江景:白霧浮在寬闊的江面上,秋月皎潔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剔透。詩人所寫的秋夜月夜下的江景,反映了其清澈的內心世界,灑脫,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風光,空靈、明麗、柔和,反映了詩人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心境。

都是寫赤壁的歷史人物,但成敗各有不同。

這首詞和賦不僅寫了赤壁的風景,也寫了關於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因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戰場上對立雙方的指揮官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狂妄自大的曹操,成為三國鼎立。赤壁之戰,周瑜壹戰成名,名聲遠播;天下英雄曹操遭遇了壹生中最大的失敗。

在赤壁之戰中大獲全勝的周瑜,是詞所珍視的古人。詩人周對的寫作可謂贊不絕口。首先是從側面描寫,以“沈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烘托英雄,英雄之美,魅力無窮;寫人像,體態威武,帥氣有活力,畫風動人;最後,寫風度,面對強敵,開懷大笑,胸中有精兵,穩操勝券。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詩人寫出了周瑜的雄才大略和非凡的膽識。詩人把赤壁之戰中獲勝的英雄周瑜渲染得色彩豐富,真正用他年輕的野心和成就襯托了他在逆境中的失意,為後面的抒情做了準備。古人雲:“字為赤壁,心已作。”周瑜是客,他是主,主在客。"

傅記得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首先寫到了他勢不可擋的全面進攻。第二次,兵力如此之多,聲勢如此之大,海軍艦隊首尾千裏,旗幟遮天;然後寫曹操的傲慢態度,面對長江喝酒,拿著長矛吟詩。這真是天下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所向披靡的氣勢後,最後說:“妳現在安全了嗎?”否認模糊。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是“困於”的,是“被海浪卷走”的,是被貶謫流放的詩人更不用說。於是,詩人生出了“哀莫大於心死,嘆長江無限”的慨嘆。詩人寫失敗的英雄曹操,是為了表達自己“宇宙無限,人生短暫”的感情,是失敗者造成的,運用得當。

詩人在赤壁有著相同的歷史人物,但勝敗、成敗各有不同,卻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精彩之處。

3都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的情感基調是不同的。

詩人在詩中把筆獻給了周瑜,用濃墨重彩的筆觸寫出了他風流飄逸、從容克敵的英雄氣概,歌頌了他的輝煌業績和功績。詩人將自己與古代英雄相提並論,產生了無誌氣難報國的感慨和遺憾。詩人壹生坎坷,命運坎坷;壹是不支持政改,不受宋神宗重用;後來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然後他被降級了。真誠和“報國捐軀無戰場。”所以詩人“生得早”,而“人生如夢”,壹聲長嘆,就能看出他深深的遺憾和沮喪。但畢竟詩人的性格是曠達樂觀的,他“為當下而奮鬥”。雖然身處逆境,歲月流逝,誌向難伸,但“人生如夢”的虛無主義佛家舊思想只是壹閃而過,“壹尊還在月上”。詩人借酒敬月,表達對古代英雄的敬仰,甚至表現出內心的強大和躊躇滿誌。詩人雖然內心苦悶,但思想依然樂觀豁達,意氣風發,所以這首詞的風格是雄壯雄偉的。清代學者評價蘇軾詞:“有自己的精神才是英雄本色。”這個詞可以算是傑作了。

在辭賦中,蘇軾充分利用了辭賦重理的特點,其思想情感發展過程壹波三折。詩人在月夜泛舟赤壁,賞月秋水,心曠神怡。但是,因為聽了蕭聲,我留戀古人,因為水月而傷感;最後,詩人通過壹些哲學思考,擺脫了“哀吾生”的困擾。思想升華,由悲轉喜,盡情飲酒。賦也體現了作家的貶謫與放逐、壯誌淩雲的苦悶和曠達的樂觀,但與詞相比,它並不雄壯豪放,而是顯得深沈而深邃。

無論是在辭賦中,詩人都寫出了自己被貶謫後的苦悶,但最終獲得解脫,充分體現了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

對於兩部(第壹部)背景相同、寫於同壹時間、同壹地點的作品,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壹起學習,註意比較它們的異同,會學得更深入、更透徹,對我們的學習大有裨益。

重讀蘇軾《赤壁賦》前後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因在新舊黨爭中堅持自己的政治操守,壹生坎坷。他的思想境界也隨著環境的變化和閱歷的廣度而加深。在元豐五年政治無望的秋冬,他寫出了《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既體現了他思想境界的轉變,也反映了他創作風格的新變,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散文創作新境界和文散融合新高度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