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橋的諺語 故事 歌謠

關於橋的諺語 故事 歌謠

千壹雲南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是用米線和雞湯為主料制作而成,是雲南地區的名食。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雲南人常將過橋米線招待遠方來的客人。凡到過昆明的人,在觀賞紅山花茶之余,都要去品嘗壹下過橋米線,許多人對這種名食名字的來歷更是備感興趣。

相傳古時滇南某地有壹秀才,為了取得功名,奮發讀書,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為了專心至致,不受幹擾,他常到附近南湖湖心的小島上讀書,這兒有茂林修竹,風景如畫,十分幽靜。湖邊有壹石橋,壹直延伸到湖心。

這位秀才的妻子是個很賢惠的人,她自己省吃儉用,大力支持丈夫攻讀。每天要為丈夫做些好吃的給丈夫送去。可是丈夫讀起書來往往廢寢忘食,經常飯菜涼了,他就隨便吃幾口,又接著讀書。天長日久,丈夫身體漸漸消瘦。妻子看在眼裏,急在心中。有壹天,她為了給丈夫補補身子,就燉了只老母雞,並準備了不少米線,高高興興地送到丈夫跟前。到了晚上,她去收拾碗筷時,丈夫還在看書,雞湯壹點沒有動。打開蓋壹看,湯還是熱乎乎的,原來雞湯表層厚厚的壹層雞油將湯嚴嚴實實地蓋住,與外面的冷空氣隔絕,起到保溫的作用。妻子將米線放在雞湯裏燙壹下,見丈夫吃起來很香甜,她自己也更加高興。從此,聰明的妻子便創造了“過橋米線”這種吃法,她天天給丈夫送雞湯,用湯燙米線。還經常帶去壹些肉絲、鮮魚和其他新鮮蔬菜等等,將這些東西放入雞湯裏燙壹下就吃,味道鮮嫩可口,使其夫免受冷餐之苦,保障他可發憤讀書,取得功名。後來,這種吃法漸漸傳開。因妻子每次給丈夫送吃的要經過湖中那座橋,人們便給這種米線取了個名字叫做“過橋米線”。

『仙人橋的故事傳說』

據老壹輩人說,仙人橋本來是沒有的。大約元末明初時,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在百仗峽戰敗後,便把義兵分作三路;壹路由輔佐黃龍真人帶領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帶領從索溪往神堂灣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陳強將軍負責保護傷病員和部屬,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當兵至王爺洞時,壹道深深的峽谷阻斷了前進的道路。在這前元去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陳強將軍決定自己帶兵抵敵,金花小姐留在後面照顧傷病員和部屬。金花小姐勞累已極,竟然昏睡過去。夢見壹個身著盔甲,腰掛長劍,手持壹柄利斧的黑臉將軍,氣勢洶洶地朝她猛劈下來,嚇得金花小姐驚 醒過來。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見壹塊巨石穩穩當當地搭在面前的兩座石峰之間,萬丈深淵變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見黑臉將軍的長劍正掉在身邊閃閃發光哩!金花小姐好不驚奇,她壹邊叫傷病員和部屬馬上從橋上撤走,壹邊揀起長劍朝蜂擁上來的官兵沖殺過去。長劍揮處,敵頭紛紛落地。接著長劍又從手中掙出,變成了壹條透 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鱗甲又變成了無數條小蟒。大蟒帶著小蟒,高昂著頭,吐著紅色的舌頭,呼呼呼地向敵群沖去。嚇得官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至今,有些老人還指著仙人橋西頭觀景臺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說是金花小姐在觀白蟒追擊官兵。山下那條泛著鱗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長劍變成的。現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條白蟒的後代。而黑臉將軍用利斧劈下的那塊橫臥兩峰之間的巨石,就是現在的“仙人橋”。那齊嶄嶄的橋面上,似乎還留著刀劈的痕跡哩。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裏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壹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壹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壹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公裏,平均每0.0231平方公裏就有橋壹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裏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裏,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壹登,十步壹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占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壹,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梁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梁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準懸鏈線拱橋,構成了壹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壹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梁橋、木拱橋)10座,石梁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準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梁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準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南疆北國的古橋,最長,當推福建泉州的安平橋;最短,則數杭州西湖的錦帶橋。而位於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5公裏處的趙縣安濟橋,則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獨占鰲頭,更以高超的科學藝術價值而馳名中外。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又稱趙州橋,又因大橋以石砌造而成,故當地俗稱大石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裏程碑。

安濟橋建於隋代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公元595—605年),由匠師李春監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了。該橋結構堅固,雄偉壯觀。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大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堪稱巧妙絕倫。唐代中書令(宰相)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從整體來看,是壹座單拱橋。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壹張弓,橋面平坦寬闊,成為“坦拱”,兼顧了水陸交通,方便了車馬運行。這壹石拱是由28道拱圈縱向並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獨立站穩,自成壹體,既便於施工,又便於單獨修補。這樣大跨度的坦拱,對橋臺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難度高。而橋臺卻是既淺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僅1.549米,由五層排石壘成。其地基是承載力較小的亞黏土。在這樣的地基上,用這樣小的橋臺,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而安濟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則在於它的“敞肩拱”的創造。在大拱的兩肩,砌有四個並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又利於小拱對大拱的被動壓力,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安濟橋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經受住無數次洪水沖擊,八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千載如壹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泥土,留下了閃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領略過長江大橋的矯健雄偉。然而,我卻總是時時惦記著家鄉古城那座小橋,記著我童年夢幻的小橋。壹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溫馨甜蜜的童年回憶。

那是壹座擁有高齡的石拱橋,橫跨在低吟淺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橋也美,橋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圓玉潤了。

大橋給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麗的色彩。然而,轉學、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轉的生活車輪帶走了我的童年和無邪。當我再次走向大橋時,愉悅平靜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點點惆悵的漣漪。

聽,橋下傳來鳴琴壹般淙淙的水聲。它,就是太平橋,壹座飽含我童年與親情的橋。

友情之橋——萬年橋

窗外雨瀟瀟,把思緒浸潤得葳蕤多姿。冬已去,春光壹縷送來溫馨壹片,故鄉的橋連著難忘的友情。

還記得那座古韻悠悠的小橋麽?我記得,我們記得,我們這壹群嘻嘻哈哈的小孩、壹夥年少天真的夥伴、壹群朝夕相處的同窗記得。我們曾同行,帶著真誠,懷著希冀,揣著夢想,走過風雨中的古橋,走過艷陽下的古橋。

幾叢青苔,幾棵小草,抑或是幾粒小螺,悠然展示著小橋的殷實和安寧。走過前人屐履磨潤得青石板路,足音空跫,當是現實與歷史相互碰撞的回聲······

古橋的學名叫萬年橋,我稱她友情之橋。它曾陪伴我們走過幼稚,走過童真,走向靚麗的花季。

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妳,座座嶙峋的牌坊托舉著妳,細細柔柔的炊煙籠罩著妳,雙雙深情的明眸掛念著妳。啊!親情之橋——友情之橋,純潔的色彩,矯健而有不失優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壹縷春風,壹抹陽光······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未雕。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盧溝橋

日色才分萬眾囂,黃塵漠漠馬蹄驕.

題詩笑問桑幹水,曾有閑人過此橋

壹架橋建鵲來成,

織女牛郎訴相思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壹身遙。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杜甫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壹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江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江上朱樓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霧消,江頭蜀客駐蘭橈。

憑寄狂夫書壹紙,住在成都萬裏橋。

兩岸山花似雪開,家家春酒滿銀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宮外踏青來。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峽蒼蒼煙雨時,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裏愁人腸自斷,由來不是此聲悲。

城西門前灩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惱人心不如石,少時東去復西來。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白居易

六幺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裏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

可憐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蘇州楊柳任君誇,更有錢塘勝館娃。

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

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

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和凝

軟碧搖煙似送人,映花時把翠眉顰。

青青自是風流主,漫飐金絲待洛神。

瑟瑟羅裙金縷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醉來咬損新花子,拽住仙郎盡放嬌。

鵲橋初就咽銀河,今夜仙郎自性和。

不是昔年攀桂樹,豈能月裏索姮娥。

縮千裏為咫尺

聯兩地成壹家

水光遙接漢

虹氣上淩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毛澤東)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詩經.大雅.大明》)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華鎮)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橋的諺語:

橋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橋是橋,路是路------壹清二楚

橋孔裏插扁擔-------擔當不起

“盤旋上下,通連左右,交叉東西南北;橫貫長江,縱接黃河,矚目紅旗宜賓。”(開津長江道立交橋)

“中化堪稱首,鐵索斜拉,坦途淩波,淞南沙北橫大道;世界亦數二,眾智輝燦,科技結晶,浦東滬西並東流。”(上海南浦大橋)

*****杜甫: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白居易: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

******蘇軾:彎彎飛橋出,斂斂半月彀****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

陌上桑

李白

美女渭橋東,春還事蠶作。五馬如飛龍,青絲結金絡。

不知誰家子,調笑來相謔。妾本秦羅敷,玉顏艷名都。

綠條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顧,況復論秋胡。

寒螀愛碧草,鳴鳳棲青梧。托心自有處,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駕空踟躕。

渭城少年行

崔顥

洛陽二月梨花飛,秦地行人春憶歸。揚鞭走馬城南陌,

朝逢驛使秦川客。驛使前日發章臺,傳道長安春早來。

棠梨宮中燕初至,葡萄館裏花正開。念此使人歸更早,

三月便達長安道。長安道上春可憐,搖風蕩日曲河邊。

萬戶樓臺臨渭水,五陵花柳滿秦川。秦川寒食盛繁華,

遊子春來喜見花。鬥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

章臺帝城稱貴裏,青樓日晚歌鐘起。貴裏豪家白馬驕,

五陵年少不相饒。雙雙挾彈來金市,兩兩鳴鞭上渭橋。

渭城橋頭酒新熟,金鞍白馬誰家宿。可憐錦瑟箏琵琶,

玉臺清酒就君家。小婦春來不解羞,嬌歌壹曲楊柳花。

長相思

白居易

九月西風興,月冷霜華凝。思君秋夜長,壹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坼花心開。思君春日遲,壹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蔓短枝苦高,縈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脁

李白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繩。斜低建章闕,耿耿對金陵。

漢水舊如練,霜江夜清澄。長川瀉落月,洲渚曉寒凝。

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詩歌:“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歌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俗語:“船到橋頭自然直”“我走的橋比妳走的路還多”

第3小項:

關於當陽橋(現在湖北省當陽市玉陽鎮有其遺址)的故事:曹操統帥五十萬大軍殺氣騰騰地直奔劉備駐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的戰將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士兵不過三千人,勢難抵擋曹操的大軍。於是,劉備打算率領部下逃到江陵。但他不願把老百姓丟下不管,百姓也不願與仁厚的劉備分開,於是,十幾萬拖兒帶女的老百姓跟在劉備大軍的背後,每天只能走十幾裏路。而追趕的曹軍日行三百裏,終於在長阪坡趕上劉備軍隊。劉備的眷屬失散。趙雲神勇,幾進幾出曹軍,救出劉備的兒子阿鬥,至當陽橋時,無力對付敵兵,幸好張飛騎馬立在橋頭,幫趙雲擋住敵兵,趙雲得以和劉備重聚。曹操帶領的大部隊隨後趕到橋頭,在張飛的三聲怒喝下,曹操的壹名戰將夏侯傑被生生嚇死,而曹操自己也由疑到驚到怕,慌忙掉轉馬頭,他的部下更是狼狽逃竄。張飛在當陽橋上的神勇氣概在京劇名段《長阪坡》得到大力渲染:當陽橋頭壹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

現在來介紹壹些橋名,借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陜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臥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範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壹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梁跨之,兩巖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鐘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陜西陜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臥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