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惠州壹絕
羅浮山四點是春,橘楊梅是新。
壹天300顆荔枝,我毫不猶豫的長大做壹個嶺南人。
第二,欣賞
首先,詩的第壹句“羅浮山下四季皆春”,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羅浮山下四季皆春。需要註意的是,嶺南在古代被稱為蠻夷之地,中原地區的人都很怕它。對於移客、貶官,幾乎只有蘇軾願意仔細觀察當地的風光,所以當別人把嶺南埋沒為蠻荒之地時,蘇軾發現了它的氣候優勢,“四季如春”。
正是因為羅浮山的四季春,才產生了第二句“魯菊楊梅第二新”,就是每天都在這裏吃新鮮的枇杷和楊梅。這裏的“陸菊”現在是橘子的壹種,但在詩中指的是枇杷。據寒齋夜話,東坡寫了壹首詩:“客來茶來,壹無所有,橘楊梅還酸。”張家福說:“橘子是什麽水果?”答:“枇杷也。”
那麽,我們再來看詩中的三四句話“壹日三百顆荔枝,我不惜長大做嶺南人。”意思是如果我壹天吃300個荔枝,我願意永遠做壹個嶺南人。從這兩首詩的含義來看,荔枝對蘇軾的吸引力顯然是巨大的,就像我們現在因為某種原因生活在壹個城市裏壹樣。
第三,背景
看到蘇軾的“壹日三百荔枝”,不禁讓人想起杜牧的“紅塵中騎妾嬉笑,無人知是荔枝”。沒想到,為了吃到新鮮的荔枝,楊貴妃不惜血本,傷天害理,而蘇軾卻可以悠閑地“壹天吃300個荔枝”。顯然,食物對被貶徽州的蘇軾起到了壹定的療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