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詩人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賞析 提到範仲淹,人們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嶽陽樓記》,而很少記起他的詞作;同樣,因為文章,人們大多認他作文官,而很少當他為武將。
這首詞,可以彌補這種認識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範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將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
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
“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壹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
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裏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
“無留意”是說這裏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
起謂“邊聲”,總指壹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
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壹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壹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裏升起的長煙,西沈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壹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
邊塞,雖然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壹杯家萬裏”,是詞人的自抒懷抱。
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壹杯”與“萬裏”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壹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
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壹種樂器,發的是淒切之聲,深夜裏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淒清、悲涼之感。“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
“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誌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
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2.關於思鄉古詩(有詩意.註音和詩配畫)長相思 作者: 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按這是壹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天涯羈旅最易引起***鳴的是那“山壹程,水壹程”的身漂異鄉、夢回家園的意境,信手拈來不顯雕琢,難怪王國維評價“容若詞自然真切”。 這首詞更可貴的是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男兒鎮守邊塞的慷慨報國之誌。
壹句“夜深千帳燈”不愧“千古壯觀”。 程道路、路程,山壹程、水壹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壹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壹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壹更、雪壹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參考資料:
那年
青春年少懷揣夢想
獨自走上了漫漫寒窗路
故鄉的眼淚太酸
離家的行囊太重
親人的囑托太沈
那月
素年錦時深深的眷戀
故鄉的眼睛送我上路
門前的小河傷心的哭泣
裊裊炊煙那麽迷人
捧壹捧泥土上路
從此伴我壹路風霜
那天
無論是碧雲浮空
還是萬裏無雲
卻始終無法迷失
遊子尋家的步伐
那夜
淡淡月光梅花欲吐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我站在望鄉的路口
遠遠嗅到家鄉春的氣息
可思鄉的路似乎太長
而今
歲月滄桑壹肩風霜
牛背上的思念太重
可回家的行李似乎太輕
輕得聽得見親人的呼喚
無論天涯海角
思鄉的思緒
如風
散落在溫暖的故土
4.鄉愁中詩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鄉愁中詩歌描繪了四幅畫面。
1、第壹幅: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
2、第二幅: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壹方;
3、第三幅: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4、第四幅: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壹。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壹首現代詩歌。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壹九七二年壹月二十壹日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該詩寫於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於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於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
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壹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壹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鄉愁》壹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壹枚郵票,那青年時的壹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壹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
而這壹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
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壹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壹般化的平庸。
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
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
《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壹條紅線貫串全詩。
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5.有關於思鄉的古詩20首1、《出塞二首·其壹》唐代:王昌齡 原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裏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2、《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 原文: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譯文: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妳,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3、《靜夜思》唐代:李白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
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4、《月夜憶舍弟》唐代:杜甫 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壹只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5、《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譯文:壹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壹人。6、《春望》唐代:杜甫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壹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7、《回鄉偶書二首·其壹》唐代:賀知章 原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
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壹個認識的。
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8、《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 原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壹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壹掃愁雲,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9、《秋思》唐代:張籍 原文: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譯文:洛陽城又開始刮秋風了,涼風陣陣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萬千思緒,便想寫封書信以表對家人思戀。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麽沒有寫到之處,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前有再次打開信封檢查。10、《渡漢江》唐代:宋之問 原文: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譯文: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壹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裏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1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劉禹錫 原文: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譯文:巴山楚水淒涼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謫居。
只能吹笛賦詩,空自惆悵不已。回來物是人非,我像爛柯之人,沈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逢春。
今日聽妳高歌壹曲,暫借杯酒振作精神。12、《漁家傲·秋思》唐代:範仲淹 原文: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譯文:邊境上秋天壹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疊疊的山峰裏。暮靄沈沈,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壹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裏,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裏。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只好默默地流淚。13、《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宋代:蘇軾 原文: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
定國南遷歸,余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