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正文前面的《尋找李》是壹篇催人淚下的文章。我看了兩遍,寫了兩篇文章:
1.閱讀我的思想在飛翔。"
2.人生壹地的壹地雞毛,怎麽算是苦?
我覺得有機會打開這本書的朋友,無論如何,都值得先看看這篇尋找作者的文章。
回到正文,第壹章《茍國少年》敘述了蘇軾的故鄉蜀、蘇軾的祖輩、蘇軾的少年成長和科舉之路的歷史。
開篇通過李白蜀中難行的內容(李白與蘇軾的聯系無處不在),引出自古以來蜀中自然災害的重要性。蜀國四周的群山保護著這壹方的安全之地,肥沃的平原地形讓蜀國物產豐富,人人豐衣足食,仿佛是世外桃源。
可惜,逐鹿中原的英雄們,從來沒有被這條艱難的蜀道阻擋,萬人不能逼它劍閣。
在楚漢相爭之時,漢高祖劉邦以“明築棧道,占盡地利”征服了西蜀。
三國時期,蜀漢之所以能奪得天下三分之壹,是因為占據了富庶的西蜀。
唐玄宗、唐玄宗先後在此避難。
五代十國時期,先後在這裏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兩個政權。60多年來,蜀國壹直是壹個天堂。
可是,中原霸主怎麽會忘記蜀中這塊肥肉呢?有句話叫“臥榻之側,容不得他人酣睡”,趙、宋就把魔爪伸向了蜀。蜀國的富庶讓遠征軍宋軍流連忘返,不斷壓迫蜀國人民,引發蜀國各種叛亂。最終的結果是北宋朝廷只能用最嚴厲的制度來治理蜀國。
西蜀眉山蘇氏,祖籍河北趙縣。唐朝神龍年間,蘇氏先祖在眉山為官時,在眉山留下壹子,為眉山蘇家之始,流傳至宋初三百余年。
蘇五世遷蜀的祖上,沒有壹個是做官的。到了唐末五代,天下連年戰亂,天下黑暗混亂,蜀國富足,蜀人生活安逸。自然很少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出去做官。
中唐以來,藩鎮割據混亂,再加上五代軍閥混戰,宋太祖和趙匡胤早就認識到軍事人才是最大的威脅,為了政治穩定,有了“壹杯酒解甲歸田”之舉,建立了士大夫政治制度。宋真宗制定了相關國策,鼓勵人們讀書,甚至還寫了壹本書《勸學》,開啟了天下士人讀書求官的盛況。這個制度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宋朝在唐朝的基礎上,優化了科舉制度。首先,這對學者更公平。第二,學者壹旦被提升就可以成為官員。
這種風氣越過崇山峻嶺,吹進眉山蘇家,在西蜀訴蘇軾的二叔蘇洵24歲考中進士時並不明顯。
當時蘇軾的父親蘇洵只有十五歲。他是壹個不愛讀書,喜歡鬥雞和走狗的少年。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個流氓。直到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學習已經太晚了。
蘇洵第壹次參加省考,卻落後了。回家翻了翻以前寫的文章,壹無所獲,就把稿子燒了,把硯臺封了。苦讀六年,終於有所成就,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在這些年裏,蘇洵努力學習詩歌。28歲生下次子蘇軾,31歲生下幼子蘇轍(長子早逝)。
蘇軾和蘇轍自幼天資聰穎,蘇軾十歲就能寫文章。
蘇軾在蜀中讀書的那幾年,可能是他壹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除了受到老師的喜愛,他還很活躍,非常貪玩。他經常帶弟弟玩泥巴和沙子,爬樹和挖鳥巢...
蘇軾二十二歲那年,父親帶著兩個哥哥去北京趕考,結果都沒考上。與此同時,蘇軾獲得了第二名,蘇洵的遺憾終於被他的兩個兒子彌補了。
過了公務員考試的第壹關,就是省考。相傳歐陽修是當時的考官。他在閱卷時,誤以為蘇軾的卷子是他的得意門生曾鞏的,為了避嫌,把他讓到了第二名。
在最後的審判中,蘇軾以第二名的身份獲得第二名,蘇轍也獲得了進士。
在這次考試中,蘇軾的文章得到了當時文學大亨歐陽修的極大贊賞。歐陽修嘆了口氣:
這個時候,蘇洵寫的文章也得到了朝中很多人的欣賞,以至於很多官員為他推薦官員。當時三人風光無限。
這時傳來噩耗,蘇軾的母親去世了。父子二人匆匆離京,回蜀奔喪。
按照舊禮,蘇軾和蘇轍需要在家三年。三年後,蘇洵決定離開蜀國去北京。
蘇氏兄弟作為超常人才,也需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制度考試,也就是俗稱的六科考試。最終四人有三人被錄取,其中蘇氏兄弟赫然在列,蘇軾位列第壹。
仁宗皇帝也對皇後說:
可見仁宗對蘇家的看重。
署設後,蘇軾任大理判官,蘇轍為省校書記。
於是,蘇氏三人的名字震動了京城,傳遍了各處,風光無限!
第壹章的內容到這裏就結束了,後面的內容是蘇軾做官後的事跡。我會慢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