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時期歷史語境給文學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這是因為:①在思想政治方面,粉碎四人幫、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強調實踐是真理的唯壹標準等使國家政治生活正常化。②在經濟方面,經濟體制的推行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給新時期的文學帶來了巨大影響。
所以這給新時期的文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撥正了文藝發展的方向。如,政治性大批判運動等沒有了,作家具有較為寬松的寫作環境。(2)解放了文藝創作生產力。右派作家復出。(3)帶動了文藝界思想大解放。逐步恢復文學是“人學”的觀念。清除過去的清規戒律,特別是“三突出”與“高大全”的錯誤創作模式。
2、90年代人文精神大討論的背景及其爭論?
答:(1)背景:(1)文學的媚俗與價值感的喪失——如王朔的小說。(2)知識分子與作家的精神危機。《廢都》中的莊之蝶。王蒙發表《躲避崇高》(《讀書》1993年第1期)。劉心武提出“直面俗世。”
(2)討論:(1)正方:王曉明、陳思和等批評家、張承誌、張煒等作家。《上海 文學》1993年第6期。發表王曉明、張宏等人對話文章《曠野上的廢墟——文學和人文精神的危機》開始。張承誌提出“以筆為旗”,反抗“文化的低潮與墮落”。(2)反方:王蒙等人。後發表《人文精神問題偶感》、《滬上思絮錄》等文章。
(3)意義:促進了作家等人文工作者增加對當下歷史處境與精神處境的認識。
3、如何理解新時期文學的多元***存格局?
答:壹、在縱向上呈階段性變化:1、80年代初期的現實主義占主導。叫新時期。2、80年代中期以後的趨向多元化格局。叫新時期後期。尋根文學出現了,新寫實主義小說出現了,先鋒小說也出現了。3、90年代的多元化格局。叫後新時期(張頤武等提出)。
二、在橫向上呈多元並存與交叉:
1、精英文學、大眾文學、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的並存。(1)精英文學:特點壹是話語的先鋒性,即思想上的現代意識或現代人文精神。相對權力話語和主流話語而言,具有異質性。如張承誌、莫言、余華等人的小說。二是形式的先鋒性。註意使用限制敘事,象征,意識流,反諷、元小說敘事等現代小說技巧。(2)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是面向市場消費的文學,娛樂性與商業性是其最大特點。如王朔聲稱他的小說就是為了賺錢。(3)主流文學或主流意識形態文學。是國家意識形態觀念在文學上的體現。也叫主旋律文學。現實主義沖擊波或當下反腐文學,如劉醒龍的《鳳凰琴》、張平的《生死訣擇》,電影《孔繁森》即是。
2、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各種文學潮流的並存。現實主義: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浪漫主義:張承誌、張煒的小說。現代主義:朦朧詩、先鋒小說或新潮小說。後現代主義:王朔小說。馬原的小說。新生代詩歌。王安憶等精英作家的小說。
3、各種具體文學創作潮流的並存。新寫實小說、新現實主義(即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新歷史小說、女性主義小說、新生代小說等的並存。
4、各種文學潮流的混合交叉。(1)現實主義呈現開放姿態,容納現代主義表現技巧。如傷痕小說——宗璞《我是誰》,受卡夫卡《變形記》影響很大,含有現代主義誇張、夢幻、心理描寫等手法。(2)先鋒小說回歸故事形態,吸取現實主義小說故事性的優勢。余華《活著》。(3)純文學采取通俗文學的包裝——內包裝,使用招徠性文字。《白鹿原》、《廢都》。
》》更多詳情可點擊:2015考研專業課:中國現當代文學重要知識點匯總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