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吸引了數百萬遊客到蘇州觀光。
號稱“吳中第壹景”的虎丘,又名海雍山、海雍峰、胡夫,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距閶門七公裏。在古代,虎丘曾是海灣中壹個隨潮汐而出現又消失的小島。歷經滄桑,終於浮出海面,成為平地上孤立的壹座小山。人們稱它為海雍山。“大海什麽時候來?霹靂破地脈,裂千裏,斬蒼壁。”宋代詩人鄭思肖生動地揭示了虎丘的由來。雖然現在虎丘離海很遠,但人們還是能感受到海的痕跡和信息。人們來到虎丘,並未踏足頭山門,卻看到河對岸的墻上嵌著“滄海桑田”四個大字。進入山門後,壹座石橋橫跨周圍的山川。這座橋叫“海永橋”。山路沿途有些奇石,光滑的石身是海浪沖刷造成的;憨憨泉又叫“海泉”,因為它潛入海中;在崔永山莊嶽家軒,有壹尊清代學者錢大昕題寫的“海永豐”石刻。虎丘曾有望海樓、海泉閣、海晏閣等景點。歷代文人筆下,虎丘與大海的淵源可見壹斑。“海在亭的兩側,山在殿的中央。”
又說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死於破傷風,葬於此山。入洞三天後,壹只白虎蹲伏在墓上,故名虎丘。虎丘山由山上知名人士修建,規模宏大,亭臺樓閣日益完善,虎丘山的寺廟都是依山而建,名聞吳中,名聞江南。虎丘山雖小,但其美景可與壯麗的名山大川相媲美。《無棣記》雲:“山高坡陡,林深壑深,乃左丘江河谷之表”。宋代朱《虎丘三絕》雲:“望山之形,不越嶺,登之者見峰崖,勢將千裏。靠近郭,就建起來了,旁邊沒有連續性。滿城風光,四面穹窿,北墻之海,震澤滄州,雲海遍野,輪廓環視,直指千裏,兩者也各具特色;劍池滿水,海浸雲煙。不盈則盈,盈則三奇。”明代小說《虎丘九服》是“適合月、雪、雨、煙、宜春黎明、夏、秋、落花落樹、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風雨無阻,都很有意思。
虎丘山歷山前十八景,山後十八景。有句話叫“前山美,後山靜”。後山腳下,清河環繞,河水浮動,河邊古樹參天,香樟、杉樹、柏樹、松樹、銀杏、玉蘭等壹大批古樹名木枝繁葉茂。掩映在叢林中的是粉翠閣和玉蘭山居;蘭閱閣等景點。頭山門、海雍橋、斷梁堂是虎丘山的三大入境景。斷梁中間由兩根斷梁連接,可見斷縫。在去虎丘的路上,可以看到憨憨泉、試劍石、真母墓、千人石、劍池、二仙閣、點頭石,這些都富有美麗的傳說。雲巖寺塔,又名虎丘高聳於天,有中國“比薩斜塔”的美譽。
虎丘山的景色幽靜如畫。“可以平等地遊遍天下,只在虎丘遊而不厭”,這是對虎丘山最好的敬仰。除了花,我覺得虎丘最經典的景點是劍池和雲巖斜塔。劍池神秘莫測,有著闔閭墓葬的神秘,有著神鵝變字的傳說。風、山谷、雲和泉水吸引了許多遊客。然而,可供拍照的場地太窄,無法充分表達那種感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壹千多年前就說過“不去虎丘而去蘇州,真可惜”。
蘇州城很美。她雖小,卻富有內涵;雖然沒有建築,但人們可以看到蘇州的發展;整個城市規劃的有形多彩,同時又能感受到作為古城的魅力。小巧別致,西花園斜對面。西園不大,最迷人的是那500尊羅漢像!
西園寺,位於蘇州城西門外,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間,至今已有700年歷史。寺內古樹深,梵音重,綠水蜿蜒,鳥語花香。黃墻青瓦滾龍脊,紅柱畫佛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五百羅漢殿。其中,羅漢堂是西園寺最具特色的建築,規模宏大,348個房間,以四座名山塑座為中心,五百尊羅漢泥塑像沿四壁排列,比常人大,表情各異,造型生動。姿勢方面,雖然都是坐著,但是壹點也不覺得單調。從整體造型來看,有瘦弱的老人,有體態清秀、骨骼優美的少數人,有威武剛強的人,有心地善良的人,形成了壹組精湛完整的雕像。俗話說:人生易,生活易,生活不易。生活要面對現實,很多人和其他雜事。看了羅漢們的各種樣子,好像覺醒了,想起了名僧寒山,想起了名問。寒山問:“世上有人誹謗我,侮辱我,嘲笑我,貶低我,欺騙我。他們怎麽處理?”撿對了:“就忍著他讓他躲著他,對他有耐心,尊重他,不理他。再過幾年,妳就能見到他了!”默默理解這句佛家妙語,進而悟出阿羅漢的開悟,才知道人生只有定下心來,才能應對世界的變化,也感謝阿羅漢的開悟。大殿正中是壹整棵香樟樹雕成的千手千眼觀音。在千手千眼觀音的不遠處,有壹尊特殊的佛像,四面各有四個不同的面孔,據說代表了佛教四大名山及其主要神靈,即五臺山的文殊菩薩、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峨眉山的地藏王菩薩和普陀山的觀音菩薩。還有大肚彌勒佛像、寒山和拾得像、關公和韋陀像等。五百羅漢是金佛像,閃閃發光,光芒四射。其中最著名的形象是“濟公”和“濟公”,堪稱典範。精致逼真。其生動性和機智性引人入勝,堪稱佳作。、
在西園寺,放生池中的大鯢吸引遊客的程度不亞於羅漢堂。放生池是壹個蝌蚪形的池塘,“頭”在南,“尾”在北,向東南方向折疊,面積還算寬闊。池中有許多魚和龜,大部分是佛教信徒放生的。其中五色鯉魚可以和杭州的玉泉相媲美。水池裏有壹條大鯢,是明代儲存的老大鯢的後代。它的壽命已經超過了300年,而且只在炎熱的天氣出現。
在西園寺山門前,有壹個2000多平方米的廣場,這裏種植著1萬株名木。任光放生池在寺廟的西園,周圍有亭臺樓閣和回廊。池中有壹八角亭,名為“湖中亭”,展翅立於水中,以曲橋貫穿兩岸,頗具匠心。四周亭臺樓閣,花木環繞,池裏魚兒遊來遊去,還有幾只珍貴的烏龜,其他地方都沒有。這些海龜已有數百年歷史,體重超過100公斤,經常浮出水面逗遊客開心。江南的秀美風光,蘇州的精致園林,其風格也融入到寺廟建築中,使得西園寺更加含蓄雋永,充滿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於姑蘇城外楓橋旁,建於公元502年田亮元年。唐朝時,據說和尚寒山曾在寺中居住,唐朝時改名寒山寺。幾代人之後,這座寺廟已經建成,又毀於大火。現在的建築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聞名於世要歸功於唐代詩人張繼。張繼赴京趕考時,在孫山隱姓埋名,回到家鄉。他途經蘇州,在喬峰過夜,寫下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霜夜,江楓漁火眠;
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自從唐代詩人張繼寫下“楓橋夜泊”的詩句後,這座寺廟就聞名遐邇了。
寒山寺的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藏經樓、鐘樓、題詞“楓橋夜泊”和楓江壹樓。
大雄寶殿兩側鐫刻著寒山的詩句和兩側懸掛的十六羅漢像。廟裏的兩個石和尚是寒山和拾得。寒山,又名寒山子,原居唐代貞觀年間的石峰縣(今浙江天臺)韓嫣。他擅長詩歌文章,寫了300多首詩,後被編為《寒山子詩》。拾來,原是孤兒,被馮幹帶進天臺山當和尚,故取名“拾來”,與寒山為友。後人將他的詩編成冊,附在《寒山子詩集》上。這幅石畫是壹種寫意,只用寥寥幾筆就能刻畫出他們兩人微笑拍手的生動表情,具有壹定的藝術價值。大殿前院兩側,有六棵五針松,是日本友好代表團於1976年在寺內栽種的。這棵樹生長在日本愛媛縣,日本稱之為‘五葉松’,已經生長了5年。大雄寶殿右側掛著壹口清末日本友人送的支那銅鐘。鐘面上刻有銘文,描述鑄造該鐘的原因。這個鐘是兩個* * *件做的,壹個掛在日本的亭山寺,壹個送到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銅鐘是唐代鑄造的,後來毀了。明朝嘉靖年間,禪師本紀重鑄銅鐘。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蘇寒山寺》中對鐘有詳細描述,說鐘聲洪亮,盡人皆知。但是這個銅鐘已經不存在了。關於嘉靖銅鐘的下落,有壹種說法:被日本浪人盜走,引發風波。光緒三十壹年寒山寺重建時,日本人集資鑄造了兩個仿唐代的青銅乳頭鐘,壹個送到寒山寺,壹個保存在日本的關山寺,上面刻著壹句銘文:“姑蘇寒山寺連年被劫,唐代銅鐘空在張及時耳中。聽說寺鐘傳入我州,現在遺失了,就鑄了新鐘掛了。”時至今日,這口銅鐘仍掛在寒山寺大殿右側。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的。寒山寺得名於唐朝貞觀年間從天臺山來到這裏的兩位高僧寒山和皮卡。後來皮卡僧前往日本傳教,在日本修建了皮卡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同時,佛教的敲鐘108次的規矩也傳到了日本。日本人認為,聽鐘可以驅邪,招財進寶。每年除夕,都有數百名日本人來到寒山寺聽鐘。他們認為在我們辭舊迎新的時候聽到寒山寺的鐘聲可以消災。聽了鐘聲,吃了壹碗面,新的壹年壹切都會好的。當然,他們更願意去鐘樓再敲壹次鐘,因為那樣他們就能得到上帝的祝福。
來擺脫當年的煩惱,這也成了這裏獨特的旅遊項目。
藏經樓是陳方藏經的原始收藏地,樓頂有西遊記中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悟凈的雕塑。壹樓內壁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經文。
鐘樓是兩層八角形。樓下的石碑是寒山寺重建時立的。碑正面的題詞是程德全寫的,碑背面刻著寒山寺重建時募捐者的名字和錢數。
在暮色或暮色中,聽著江邊湖邊隨風飄蕩的幾聲鐘聲,不禁勾起人們的懷舊之情。在無數名剎的鐘聲中,蘇州城西寒山寺的鐘聲最為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