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背景材料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秋天》是何其芳在20歲左右寫的壹首現代詩。
①詩人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壹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
②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征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麽壹種氛圍,那麽壹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③在《秋天》裏,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壹句詩都是壹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這是壹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這是棲息在農家的秋天,是遊戲在漁船上的秋天,是夢寐在牧羊女眼裏的秋天,是充滿詩意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第壹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
“滿披”形象生動。“飄”字貼切傳神。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成壹幅清凈潤澤的有聲畫。“稻香”使人心情愉快。“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肥碩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最後壹句總束,畫龍點睛。“棲息”壹詞意味雋永,是擬人。
這裏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壹是山谷伐木,壹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壹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而這裏卻是寫實的,別有壹番情韻。農夫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松弛、嫻靜的氛圍。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篷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第二幅畫面是“漁家秋景圖”。
“冷霧”烘托出壹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吻合。“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耐人尋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遊戲”壹詞虛實相生。
畫面還包括壹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的畫面,在詩人筆下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壹詞常在何詩中出現,仿佛“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麽寧靜、悠遠。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
原野上壹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滿詩情畫意。以問句出現,語言搖曳多姿。“滿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見過“棲息在農家裏”“遊戲在漁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聲是否表達過、勾起過少女的情懷?她的眼裏壹定寫滿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裏壹定微顫著喜悅與夢想。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壹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壹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壹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裏的各個意象,無不和諧統壹;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壹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3.難點精講
①作者寫景順序:由遠及近的順序。
②第三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壹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心靈的某壹角落開始萌動起來,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壹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壹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裏”這壹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裏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
③“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壹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學習方法指導
1.詩歌要透過詩中具體事物的描寫來理解意境、這離不開描寫客觀事物和抒發主觀感情,閱讀這類詩歌要從情與景的交融中去領略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
2.要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展開聯想和想像,品味語言,結合全詩的意境和具體的語境進行體會。
3.學習詩人明朗純凈的詩風和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似簡單、直白,缺少象征的奧義,實則意味既深且長。
知識拓展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壹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壹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壹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壹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醜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向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註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壹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課內問題指導
壹、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想想寫景的次序,再背誦全詩。
此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背誦全詩。這是從鑒賞詩歌的主要方式著眼提出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反復吟誦。
二、品味下列加粗的詞語。
1.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2.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3.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此題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具體的語境進行體會。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壹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遊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三、將下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麽***同的地方。(詩略)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鑒賞,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壹首同樣優秀的外國詩歌。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何其芳詩《秋天》賞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貞福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征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壹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征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麽壹種氛圍,那麽壹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了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裏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壹句詩都是壹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壹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裏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壹是山谷伐木,壹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壹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裏才是寫實的,別有壹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壹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壹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裏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壹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仿佛“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麽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壹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壹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裏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壹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裏”這壹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裏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麽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壹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壹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壹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裏的各個意象,無壹不和諧地統壹;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壹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征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壹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采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征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麽壹種氛圍,那麽壹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了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裏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壹句詩都是壹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壹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裏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壹是山谷伐木,壹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壹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裏才是寫實的,別有壹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壹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壹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裏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壹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仿佛“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麽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壹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壹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裏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壹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裏”這壹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裏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麽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壹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壹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壹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裏的各個意象,無壹不和諧地統壹;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壹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壹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壹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壹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壹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醜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向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註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壹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