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死。
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唐·穆圖
南北丘陵多墓田,清明互掃。
紙灰飛成白蝴蝶,淚染成紅杜鵑花。
日出時,狐貍睡在墳墓裏,夜晚,他的孩子們對著燈微笑。
只要妳還活著,就盡情享受妳的美酒,盡情陶醉吧,在妳死後的墳墓裏,壹滴也嘗不出來。-清。高菊青
清明節的這兩首詩描寫了清明時節的細雨,突出了清明節祭掃者的悲傷,也讓人深思。人生是什麽?命也何歡?何必自尋死路?世間萬物是真的還是空的?我欲動天下之造,吉藏兇兇;財富如何變富?日中間,月盈虧,年沖,如水,遍全身,逃不出那壹天!壹百歲了,妳想要什麽?正因為如此,關於清明節的詩詞數不勝數。清明是壹個怎樣的節日,惹得詩人說出了今天?
清明節典故
在三月和四月,當春天是明亮的,粉紅色和綠色的時候,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清明節現在是全國性的掃墓節日。按國歷是4月5日左右,按農歷是3月上半月。古人把壹年分為二十四節氣,用這種歷法播種和收獲。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春分後十五天。俗話說,“此時萬物生長得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因此,“清明節”最初被命名為節氣,後來加上禁火掃墓的習俗,形成清明節。本來寒食節和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在唐代,掃墓的日子被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期是冬季至日後105天,大約在清明前後,所以清明和寒食節將合二為壹!
掃墓習俗的起源
在墳前祭祖,叫掃墓或祭拜。這種習俗很早就起源於中國。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就非常重視墓葬。孟子關於東周戰國時期齊人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壹個被嘲笑的齊人,他經常去東郭的墳塋裏討飯祭祀墓葬,可見掃墓之風在戰國時期是非常盛行的。到了唐玄宗,我決定把寒食掃墓作為當時的“五禮”之壹。因此,每當清明節到來,“田野和道路上擠滿了學者和婦女,所有的仆人和乞丐都必須去他們父母的墳墓。(柳宗元《與許敬昭書》)掃墓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習俗。
冷食禁火的習俗
春秋時期晉國的兒子重耳,因被誣陷而被流放國外19年。在跟隨他的大臣中,介之推是最忠誠的。有壹年,他們在山裏迷了路,餓暈了。介之推割下他的大腿肉,煮了吃,以滿足重耳的饑餓,救了重耳的命。流亡19年後,重耳終於回到了晉國,成為了君主,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嘉獎功勛時,忘記了不願沽名釣譽的介之推,便帶著母親隱居山林,不肯回來。晉文公想起介之推後,堅持要冊封侯金爵,升官升職,並要求介之推下山接受賞賜。然而,介之推是堅定的,他拒絕接受魯。為了逼解之推下山,晉文公認為他是個孝子,為了母親的安全肯定會下山,於是下令釋放火燒山,但解之推仍無蹤影。當火勢稍減時,他派人上山尋找,突然發現介之推抱著壹棵樹和他的母親在火海中被燒死。晉文公傷心欲絕,後悔自己的魯莽。作為傑之推的好朋友,他不理解傑之推的心思,也不尊重傑之推的決定。為了紀念這位舍命救人的朋友,晉文公砍樹做了壹雙木屐。想到傑的壹推,他看著木屐大叫:“壹步!第壹步!這意味著他將永遠懷念他的朋友。另外還下令,介之推死的那天,不準生火做飯,只準吃冷食。這就是禁寒禁火的由來。
多愁善感,喜迎春光。
寒冬剛過,就要禁火,吃冷食。我怕有些老弱婦孺受不了冷,為了防止冷食冷食傷害身體,我們決定去郊遊,踏青,蕩秋千,踢□(類似現在的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讓大家都出來曬曬太陽,鍛煉筋骨,增加抵抗力。所以,清明除了祭祖掃墓,還有各種戶外健身活動,讓這個節日既有慎終追遠的悲涼,又融入了歡樂賞春的氛圍;既有《妳將何去何從》悲傷酸澀的淚點,又有處處鮮活明亮的生動場景。這真是壹個非常特別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