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五七言詩的格律。

五七言詩的格律。

七言律詩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壹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七言律詩是律詩的壹種。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壹種,因其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七字的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律詩每首有四聯(即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律詩的第壹、二句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壹個字必須同韻。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與古體有別而得名。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詩體格律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五十六字。壹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律詩的四聯,各有壹個特定的名稱,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壹種格式

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韻⊙●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說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

第二種格式

首句平起仄收式

為第壹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第三種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韻◎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第四種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為第三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七言律詩之韻

我們先講近體詩,後講古體詩,這是因為徹底了了解了近體詩之後,才能更好地了解古體詩。

第壹,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為其特征的,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

是甚麽,然後能知道甚麽是古體詩。第二,自從有了律詩以後,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詩的影

響,所以要先了解律詩,然後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甚麽。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裏用不著詳細敘述。清代壹般人

常常查閱的《詩韻集成》、《詩韻合璧》等韻書,不但可以說明清代律詩的押韻,而且可以

說明唐宋律的用韻。壹般人所謂“詩韻”,也就是指這個來說的。

《佩文詩韻》***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只可以用平

聲韻,所以我們在這壹節裏只談平聲韻;至於仄聲韻,留待下文講古體詩時再行討論。

在韻書裏,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沒有別的意思。

五言律詩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中國近體詩(格律詩)中的壹種樣式。其格式是全詩***8句,每句5個字,有仄起、平起二格。三四句、五六句均為對仗句。代表詩作有唐代詩人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李商隱《蟬》等。

五言律詩是律詩的壹種,就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詩歌,屬於近體詩範疇。律詩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從南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演變而來,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壹。

對於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壓韻的原則,並且借鑒了駢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有多方面的發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須對仗(或對偶);

3、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壹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

4、只能押平聲韻,並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也有首句入韻的);

5、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壹個單音步,並且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

根據以上規則,五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每體又分為正格和偏格二種

發展歷史

五律從五古中繼承了每句五個音節、全篇兩兩句壹組、總句數為偶數的基本特征,同時增加了對偶和平仄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是從駢體文中借鑒過來的;駢體文則是由楚辭(騷體詩)到漢賦而產生的;因此,說到底五律是五古和駢體文嫁接的產物,其發源都是詩歌。

初唐五律已經完全成熟。特別是沈佺期、宋之問等詩人,總結了南朝以來新體詩的成就,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後完成了“回忌聲病,維句準篇”的任務,在創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全唐詩》收宋之問詩三卷198首,沈佺期詩三卷156首,絕大部分是律詩。胡應麟:“五言律體,兆自梁陳。唐初四子,靡縟相矜,時或拙澀,未堪正始。神龍以還,卓然成調。”

五律定型於初唐,沈宋之外,王績、蘇味道、“初唐四傑”、杜審言、陳子昂、李嶠、張說等人頗有佳作。

五律定型於初唐,而最高成就卻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維。

明代胡應麟在他的《詩藪》中說:“唯工部諸作,氣象巍峨,規模巨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壹人而已。”評價之高達到極點。杜甫作詩,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座右銘,律詩和新樂府的成就確實無人可及。《全唐詩》收杜甫詩十九卷1300余首,其中近體詩占多數,近體詩中律詩又占多數。其中五律名篇有:《登嶽陽樓》、《春望》、《江上》、《旅夜書懷》、《江漢》、《月夜》、《春夜喜雨》等百余首,不愧是“千古以還,壹人而已。”

杜甫的近體詩,以卓絕的工巧表現深邃的思想感情,形式和內容都達到了前無古人後鮮來者的境界,表現出了儒家風範。中唐直到明清,學杜者壹直是多數,有的在思想感情上接近,有的在藝術形式上接近,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至於兩相接近者,就寥寥無幾了。

元稹以來,許多詩人抑李揚杜。如果就律詩而言,特別是就七律而言,是有道理的。李白浪漫豪放,不屑於受格律的約束,長處在於雜言,杜甫嚴謹刻苦,長處在於律詩。但是,五律形成於南朝,李白之精熟於五律,是韻味天成的。胡應麟說:“太白風華逸宕,特過諸人。而後之學者,才匪天仙,多流率易。”充分肯定了李白五律的成就。

李白的五律像他以道家為主的思想基礎壹樣,是非常飄逸自然的,他的《塞下曲》、《夜泊牛渚懷古》、《送友人》、《渡荊門送別》等,沒有修飾雕琢的痕跡,平仄和對仗,都是渾然天成的。沒有融會貫通的學識和才華,是很難學得好的。

李杜之外,王維的五律最好。《全唐詩》收王維詩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維的思想基礎主要是佛家,他的詩歌也充滿了佛家“禪”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歸輞川作》、《秋夜獨坐》、《江漢臨眺》、《使至塞上》等幾十首。

盛唐五律佳作浩渺,如孟浩然的《臨洞庭》、《過故人莊》、《舟中曉望》,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等,都很著名。

盛唐中唐之際韋應物、劉長卿稍好,“大歷十才子”等人偶有佳作。

到了韓、柳、白、劉時代,又見中興。

晚唐李商隱近體詩的境界直追杜甫,略見余響,成就在中唐諸人之上,名篇有《夜飲》、《楚宮》、《落花》、《裴明府居止》等。李商隱之外,許渾、溫庭筠、馬戴也有獨到之處。

五言律詩最高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後逐漸衰落,五代幾乎鮮可提及者。宋代近體詩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見,只有梅堯臣的《岸貧》、呂本中的《兵亂後雜詩》、汪藻的《己酉亂後寄常州使君侄》、戴復古的《庚子薦饑》、林景熙的《枯樹》等。

元代崇尚唐詩,近體詩的藝術成就反高於宋代。比較著名的詩人和作品有吳澄的《送富州尹劉秉彜入京》、胡炳文的《拜嶽鄂王墓》、汪珍的《山居夏日》、陳深的《江上》、黃庚的《漁隱為周仲明賦》、宋無的《銅陵五松山中》、吳鎮的《野望》、成原常的《賦林泉民》、傅若金的《金陵晚眺》、泰不華的《送友還家》和陳高的《新歲憶曾子白》等。

明清以下,五律名作就更少了,只有屈大均的《於忠肅墓》、《雲州秋望》、夏完淳的《即事》、《別雲間》、吳偉業的《過吳江有感》、朱彜尊的《王處士》和趙執信的《螢火》等數首有些特色。

詩體格律

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四十字。壹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壹句可押可不押),壹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律詩的四聯,各有壹個特定的名稱,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壹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壹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註小窗明。

越鳥巢乾後,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壹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壹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王維的《鳥鳴澗》、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陣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等。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並不壹致。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而六言絕句較為少見。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從北周詩人庾信的壹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遊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壹。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壹、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並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由於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五絕在初唐時起點較高,像“初唐四傑”、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柔不迫被沈德潛譽為“正聲之始”。盛唐時,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壹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壹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展達到了繁盛的頂峰。

詩體格律

格律綜述

盛唐以前,五言絕句不但沒有對仗,而且平仄也不講究,盛唐之後五言絕句嚴格遵守格律詩之規定,雖然其中也有極少數按古詩的做法寫的不講究平仄與對仗的“古體詩”,但盛唐五言絕句此時已經是在格律上完美的近體詩。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⑴句數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二十字。

⑵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他的押韻嚴格表現在壹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其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壹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⑶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壹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種基本句式。

⑷關於對仗問題。由於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於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壹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麽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壹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要看作是律詩的首、尾兩聯則都不用對仗,如王維《相思》;如果看作是律詩前半截,則三四句要對仗,壹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頷聯和頸聯的截取,則都要對仗。而後兩種情況不多見。

平仄句型

基本句型: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平仄仄

C.平平仄仄平

D.仄仄仄平平

A型起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B型起句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鳴箏金粟桂,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李端《聽箏》)

C型起句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綺陌春,柳拂禦溝新。為報遼陽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閨人贈遠》)

D型起句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黑體字為韻腳,要求用平聲。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英文讀寫:Five-character-quatrain五言絕句簡介五言絕句古人論及絕句,往往稱為“截句”、“斷句”,意思是截取律詩的壹半,可以截取前四句、後四句或者中四句。如果說句子的平仄格式,這種解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說是它的來源則是不正確的,因為早在漢代就有不少四句成篇的五言詩。所以說五言絕句是古體五言“斷句”與近體詩的平仄格律嫁接的產物。五言絕句的格律要素與五言律詩緊密聯系,略有區別:1、每首四句;2、平仄必須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壹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3、只能押平聲韻,並且押韻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數句押韻(也有首句入韻的);4、節奏形式是嚴格的兩個雙音步加壹個單音步,並且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根據以上規則,五言絕句與五言律詩壹樣,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每體又分為正格和偏格二種。五言律體絕句成熟於初唐,此後許多詩人都嘗試過這種體裁。但是五言絕句由於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達壹個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難的。有人說:五言絕句如二十個才子聚會,容不得壹個庸夫。所以名篇佳作與七言絕句相比要少得多。

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壹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

格律分類絕句:四聯四句。(區別於律詩:四聯八句。)

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

正格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偏格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四種基本句式

壹般而言,第壹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為韻腳,必須用平聲)(以上文字根據《唐詩鑒賞辭典》編輯)

基本句式舉例:

(壹)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曾栽楊柳江南岸, 壹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憶江柳》(十壹真韻)

(二)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壹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贈劉景文》 (四支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壹真韻)

(三)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四支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六麻韻) 

(四)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 (十五刪韻)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十五刪韻)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為韻腳,必須用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