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書還有“簡策”、“版犢”、“帛書”。用竹做的”稱“簡策”。把竹筒破成壹條條又窄又平的細分簽,就可用筆在上面寫字,當紙使用。壹條竹簽叫“簡”,許多條竹簽連結在壹起叫“策”。“簡策”最早出現在南朝中葉。
用木頭做的書稱“版牘”。把樹鋸成若幹段,再將段鋸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寫字後,就叫牘。把薄片編起來,就是“版牘”。“帛書”是寫在絲織品帛上的書。
1993年10月,郭店楚簡出土於沙洋縣紀山鎮郭店壹號楚墓。這是壹次轟動全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郭店楚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804枚,其中有字簡726枚,簡上字數13000余個。經古文字專家研究整理得知,郭店楚簡全部為先秦時期的18篇典籍。其內容為儒家和道家兩派著作。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壹生水》,儒家著作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使先秦大量的學術典籍付之壹炬,但郭店楚簡在此之前深埋地下,逃過了這壹劫難,得以重見天日。
-----------------------------
距今三千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書籍實物——甲骨刻成的文獻,還有刻(或鑄)在青銅器上的書——金文,刻在石鼓上的書——石鼓文。我國正式的書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木簡或竹簡。春秋末年,人們把字寫在綢上面,叫帛書。東漢,蔡倫發明了壹種既輕巧又便宜的材料——紙。公元六到八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才出現了用紙裝訂的書。到了近代,又有用石印的書,現代主要是鉛印的書。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圖書資料儲存的電子化。
--------------------------------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制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叠次的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制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壹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借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復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於是,聰明的人類起而發明了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以結繩的大小、松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保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裏,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圖像,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壹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體,供人們應用。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展的。商代甲骨蔔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壹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蔔辭我們稱為“辭”,《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時的“雅言”①,就是當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後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