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清代民間故事:農民馴虎種地

清代民間故事:農民馴虎種地

相信喜歡文言文的朋友都讀過柳宗元的《貴州的驢》。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柳宗元那頭自命不凡的驢,最後變成了虎口,從膽怯到誘惑,最後咆哮著把驢肉都吃光的老虎。這個有點動畫的故事發生在貴州。然而,柳宗元老師可能沒想到的是:同樣是在貴州,當地農民在清代就能把兇猛的老虎馴養成農耕的工具。發生了什麽事?

馴化的第壹步:

通過馴服老虎,它們也喜歡吃米飯。

據清代史籍《農商》記載,貴州多山多虎,估計是華南虎。“山溝裏有老虎。”如此珍貴的資源不能浪費。當地村民很有創造力。他們甚至想把這個山大王訓練成農場動物,“以便能為農場的牛工作。”

把老虎變成牛

要把老虎變成耕牛,第壹步就是要把它抓住。這很簡單。設陷阱,放誘餌,把老虎誘入陷阱,然後關起來。抓到它後,它開始改變飲食結構,把煮熟的糧食放進籠子裏,在糧食裏混壹點肉類食物。

國王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當然他不屑於這種植物性食物,也不吃。可是餓了幾天,實在受不了了,只好屈尊去吃放在籠子裏的食物。估計我是打算只吃五谷中的肉,但是肉太少了,混在五谷中。結果,我不得不吃米飯。

老虎不是吃素的。據科學統計,它壹次吃肉約30公斤。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說壹只孟加拉虎壹天吃5公斤肉。

總之,我們的山大王餓了好幾天。當他病了,壹時失去攻擊力的時候,農民們對老虎身上的裝備進行了改裝,把適合捕食的部分都刪掉了:用錘子打掉他鋒利的牙齒,用大剪刀剪掉他的爪子,讓他的裝備不再具有攻擊性,讓虎爪和牛蹄沒什麽區別。

卸下進攻裝備的山大王繼續被關在籠子裏,繼續餵熟五谷飯。這個時候他的飲食結構還沒有完全改變,當然吃不飽。這時,山民故意把他從籠子裏放了出來。放虎歸山,回歸王者,應該是壹件幸福的事。可惜國王的風采還在,只是沒有了鋒利的牙齒和鋼爪。原設備已被刪除卸載,捕食程序無法進行。“很難抓到獵物,就算抓到兔子和獐子,也咬不到,咬不到。”無奈之下,虎王只好回到捕獲它的農夫家。

馴化第二步:老虎和家畜和平相處

老虎回來就進入馴養的關鍵步驟:訓練它懂得人情。剛回來的時候,農夫故意不給它吃的,老虎只好求饒,用繩子捆住它的脖子,用糧食餵它。

飼養的過程就是壹個馴化的過程。首先,給它起個名字。至於是什麽名字,史料沒有記載。根據老虎的外貌特征,應該是“黃”和“阿虎”,然後喊它的名字餵它。餵食地點不限,“或屋前,或屋後,或屋左側,或屋右側...每次吃飯都指著吃飯的方向叫”。每次餵食都喊虎哥的名字,指著放食物的地方,讓他吃。

老虎耕田比牛還牛。

這個記錄讓人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壹個少年在船上訓練老虎吃魚的場景。他用壹根長竿的尖端插入壹條魚,反復訓練,讓老虎習慣吃魚。

結合之前的記錄和這個鏡頭,再想想動物園裏老虎鉆火圈的場景。我相信老虎是可以馴服的。

通過飼養的訓練,老虎逐漸熟悉了它未來的主人,它也逐漸明白了人的意義。在這壹點上,要求它耕地是壹件很自然的事:“於是它被耕地了。”國王耕田,壹點也不誇張。他比牛哥厲害多了。他“身強力壯”,力大無窮,精力充沛,有壹種甚至比牛還要牛的氣勢。

最後,文章描繪了壹幅歡樂的畫面——

夕陽西下,農民們耕田歸來,肩上扛著農具,虎王和牛羊並肩而行。大家相安無事,其樂融融:“黃昏了,牛羊下來,耕虎混在其中。”

反省中還有壹段虐虎的史實。為了練習勇氣,曹丕竟然讓人將老虎綁在鐵籠子裏,然後用自己的劍將虎爪斬首。老虎的吼聲震動了幾裏地,真的讓人不寒而栗。

今天,老虎保護動物。當然,不允許像過去那樣虐待老虎,要求虎兄種地也是違背“虎性”的。同時,我個人對這個史料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我相信老虎是可以馴服的,但是改變老虎作為食肉動物的生理結構,讓它吃五谷雜糧,是不科學的。對於壹些古代史料和筆記,我們不妨采取壹笑置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