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紅樓夢>>作者簡介,<<水滸傳>>作者簡介,<<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要詳細的!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紅樓夢>>作者簡介,<<水滸傳>>作者簡介,<<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要詳細的!

羅貫中,壹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壹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壹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壹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壹三四五~壹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裏說書,壹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裏活動。羅貫中與誌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裏,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壹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裏,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裏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壹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壹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公元壹三六Ο~壹三六三年間,「有誌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裏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壹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壹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誌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誌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壹。但是,羅貫中的這壹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公元壹三八五~壹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裏盧陵逝世。

施耐庵生平

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1296)1歲

十月初二誕生於泰州海陵縣白駒場(現屬江蘇大豐市白駒鎮),取名彥端,字子安。屬相:猴。父親施元

德,字長卿;母親卞淑貞,與蘇州楓橋遷鹽城便倉卞氏為同壹支。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13歲

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15歲

繼續在季氏家塾就讀。

延佑元年寅(1314)19歲

實行科舉,史稱“延佑科舉”,此前的元朝科舉已廢。這壹年考中秀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讀時間較長,交誼

甚厚,所以與季氏女兒季丹紅結婚。

延佑七年庚申(1320)25歲

被蘇州官吏於諸戶內特別推薦為孝行信義。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歲

赴杭州參加江浙行省鄉試,中舉人。

天歷三年至順元年庚午(1330)35歲

赴大都(北京)會試途中,考察梁山泊,應試不第。

至順二年辛未(1331)36歲

因地方政府推薦稱“鄉貢進士”或“賜進士”。經國子監司業劉本善推薦,任鄆城縣訓導。

元寧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37歲

繼續在鄆城縣訓導任上,力倡農桑,搜集水滸英雄軼事。

至順四年元惠宗元統元年癸酉(1333)38歲

再赴大都(北京)會試,應試不第。浙江青田(現文成)人劉伯溫作《龍虎臺賦》,中三甲第二名進士。因

同為江浙行省人,同應會試,故有同窗之稱。

元統二年甲戍(1334)39歲

赴任錢塘縣丞,想有所作為,但大權掌握在達魯花赤手中。

元統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歲

繼續在錢塘縣丞任上。從元代中葉起,元雜劇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滸戲。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歲

“官錢塘二載”之後辭官歸蘇州故裏。蘇州懷胥橋北有施家巷,閶門外有施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後

裔,唐朝時從吳興(湖州)遷至蘇州,傳至施耐庵是十五世。這壹年,劉伯溫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

至元三年丁醜(1337)42歲

在蘇州設塾教書。並漫遊四方。

至元六年庚辰(1340)45歲

劉伯溫辭官江西,赴丹徒任教,在蘇州教書的施耐庵應歐陽修後裔、丹徒太守之邀,與劉伯溫相會。

至正元年辛已(1340)46歲

應劉伯溫之邀,赴溫州(鹿城)同遊江心嶼,赴處州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現屬文成縣)訪劉伯溫故裏。

伯溫隱居力學三年,作《百戰奇略》。

至正七年丁亥(1347)52歲

在蘇州設館,收太原清徐人羅貫中為門徒,羅貫中約18歲,是“有誌圖王者”。

至正八年戊子(1348)53歲

臺州方國珍起兵反元。

至正十壹年辛卯(1351)56歲

四月,賈魯治黃河。

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

八月,徐壽輝在蘄州起義,國號天完,改元治平。

芝麻李占領徐州,次年被元軍鎮壓。

劉伯溫帶病從杭州返回青田,施耐庵往來於蘇州與泰州白駒場之間。

吳承恩字汝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屬射陽縣,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自署“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淮安地處淮水之南,古代又曾屬過淮陰縣,故吳承恩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

吳承恩先世漣水人。他在為他父親撰寫的墓誌銘中,雖能說清由他向上五代的情況,但對遷淮時間卻沒有明確交代。據此推測他家遷淮當在五世之前,即至遲在明初已遷居淮安了。元末,由於戰爭頻仍,淮安土著人口銳減,據曹鑣《淮城信今錄》,僅存潘、劉、楊、吳、李、王關等七家。明太祖實行移民政策,來淮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吳承恩家由北南遷,當不屬於這個潮流,可能是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家遷居府城後,就在商業繁榮的河下落戶。起初,可能是經營小商業,後來由商而儒,並且出了靠讀書做小官為生的兩代人:曾祖吳銘做過浙江余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偷。訓導與教渝都是官微俸薄的學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壹起。當吳承恩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壹起去仁和,夫妻母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當梁氏母子到仁和後未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貞競病逝於任所。梁氏無奈,只得攜帶四歲的孤兒回準。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麽積蓄,更無地產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的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教吳銳了。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偷聽,居然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雖然得到先生的贊賞,但終因窮困而輟學了。吳銳輟學以後,娶了小商人的女兒徐氏,理起了祖上的舊業,開始跟著他的嶽父經營彩縷文糓的生意。

吳銳得子很遲,大約到了四十壹歲才生下吳承恩。這年是明正德元年(公元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帶即位的第壹年。新皇踐祚,覃恩天下,萬方承而沐之,所以,吳銳立即肇賜他壹個嘉名:承恩。他希望他長大以後,重操儒業,為國為君做壹番事業。

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穎悟。據記載,他“生有異質,甫周歲未行時,從壁間以粉土為畫,無不肖物。”甚至能畫飛著的天鵝。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才華越來越表現出來。他能“讀書目數行下”,“工制藝,博極群書”。同時,他興趣極為廣泛。他愛填詞度曲,小令套數,作品很精湛,後來還曾汰選《花間集》和《草堂詩余》匯成壹部《花草新編》。他喜愛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妙肖,“觀者以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後他不再作畫了,所以未見他的畫作流傳下來。但是,從他的作品《序伎贈寫真李山人》中看來,他對繪畫的理論很有研究而且很有見地。吳承恩對圍棋也很精通,他曾為當時圍棋國手鮑景遠、李釜分別寫過圍棋歌,把奕棋的布局與歷史軍事戰爭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有張有弛,形象生動。他在《西遊記》第十回中敘述唐太宗與魏征博奕時,也曾捏出壹段《爛柯經》來,對腹邊角、斷連疏密等等戰略戰術,大發了壹通議論。吳承恩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師承虞世南和歐陽詢。這裏有壹個有趣的巧合:據說歐陽詢外貌生得象猴,長孫無忌嘲笑他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壹獼猴。”後人進而附會出壹個《補江總白猿傳》。說梁將歐陽紇南征,其妻在長樂為猿妖所攝。當歐陽紇滅猿獲妻時,其妻已與白猿有孕。後生壹子,就是歐陽詢,能文善書而貌絕類猿。吳承恩恰恰正是描寫猴王的專家,不知他是不是曾從這個故事裏得到過壹點啟示。吳承恩的書法當時頗負盛名,家鄉壹帶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他在長興做官時,也曾書寫了三塊石碑。吳承恩還喜愛收藏名人書畫法貼。著名的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書的《婆羅樹碑》舊拓,就是他收藏的。這個碑文中談到的婆羅樹本產在印度,據說釋迦牟尼就是在這種樹下圓寂的。這本來也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西遊記》中幾處說到了“婆羅雙樹”,可知這個舊拓法書對他創作《西遊記》曾發生過壹定的影響。

吳承恩喜愛詩書禮樂,擅長琴棋書畫。至“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因此,他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正德十五年(公元1519年)閏八月,中了探花在翰林院任編修六年的蔡昂第壹次回家,大宴賓客,炫耀鄉裏。當時壹些達官文人均以能夠被邀請赴宴,甚至哪怕壹見面、壹接談都引以為榮耀。壹個十五歲的少年吳承恩,登門言事,應對機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賞識,奉為上賓,壹時引起多少人的羨慕啊!吳承恩本人二十年後對此事依然記憶猶新。當時被譽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壹的寶應朱應登,見了吳承恩便“愛如己子,謂汝忠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因此,吳承恩學問日進、才名藉甚,壹時投刺造廬,“乞言問字者恒相屬”。吳承恩也經常為官府和縉紳促刀撰文,常遊於南京、蘇州壹帶。他與朱日藩深交莫逆,唱和不輟;曾受到王寵的賞識,多次互通書簡;還曾與文征明唱和於石湖之上,與友人登臨金山寺。壹時詩篇雅興不絕,對前程充滿幻想。

吳承恩才華橫溢,文名鵲起,就連督學使者也“奇其文”,認為他“叨壹第如拾壹芥耳”。照理說,他在科學(舉?)道路上應該是壹帆風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他在科場上極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連壹個舉人都未能考中。直至嘉靖二十九年他已四十五歲的時候,才考上壹個歲貢生。這種現象,充分說明當時的社會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科舉上的不得意,滿腹經綸無法貨與帝王家,這個殘酷的事實,給了吳承恩以無情的打擊,使得他精神苦悶而仿徨。加之,他出身寒微,因而到處受人白眼。吳承恩的父親是老老實實的商人,對於官府和胥吏的欺壓和敲詐,壹向是逆來順受,寧願受欺受壓,萬事不與人爭。因而被人稱為“癡子”。吳承恩小時在市上玩,常被人呼為“吳癡子的兒子”。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憤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早就立誌,好好讀書,長大做官,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不得已只好讀書自娛,憤嫉著書,發泄不平之氣。

吳承恩壯年時代即開始創作他的名著《西遊記》。《西遊記》是壹部神魔小說,創作這樣壹部小說,必須熟練地掌握大量神話故事和寫作技能,而吳承恩恰恰充分具備了這個條件。吳承恩的父親是個質樸君子,無事即攜領他的獨生子遍遊近郊的古寺叢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時壹邊看著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紅綠彩繪壁畫,壹邊給吳承恩講述優美神奇的民間故事,諸如龜山無支祈、龍窩大聖堂、龍興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等故事,使吳承恩從小即產生好聽奇聞的習性。這種習性使得他後來搜集了大量的神話資料,以至他創作了百回八十萬言的長篇巨著,並成為世界文壇上的瑰寶。他在《禹鼎誌?序》中說:“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學社時,每偷閱市廛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壹書對之。”這說明他三十歲後即搜集了非常多的奇聞,並有了摹仿創作的打算了。他在《禹鼎誌》創作完後曾經說過:“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也就是說,是神怪故事在推動他寫作,而不是他搜索神怪故事再去寫作的;在運用神怪故事寫作上,他已進入了壹個運用自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自由王國了。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是有許多有利條件的。唐僧西天取經故事是壹個古老的題材,從五代以來即逐漸被引入說話、戲劇中。到了吳承恩時代,人們可以讀到《西遊記》評話,聽到藝人說這類故事,看到藝人搬演這類戲劇,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條件。但是這些話本、戲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古拙,藝術性也不高。吳承恩沒有簡單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創造,“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繪”,使得故事完全改觀。因為吳承恩稟性“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以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諷刺了閻君、龍王、玉帝、佛祖等壹切“至高至尊”的神佛。第五回,當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時,孫公然不理,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這正是吳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吳承恩當時並沒有將《西遊記》寫完,他只寫了前面的十幾回。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入京求官,因而中斷了他的寫作。但是,他的這部分作品,當時即被傳抄出去,並被書賈刊刻流傳海內了。

嘉靖二十九年春天,吳承恩應貢進北京,在京住了六個月,並沒有求到官,只被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他在北京看到兩件事:壹是八月俺答兵圍北京,他親身經歷了壹場北京保衛戰;二是淮安同鄉好友張侃,因循例為丁汝夔事諫言被廷杖削職為民。他看到當時社會政治如此黑暗,發出“世味由來已備嘗,鷗心寧復到鹓行”的感慨,於是,就在當年秋天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回淮以後,他壹半時間在南京國子監讀書,壹半時間來回於淮安家鄉。這期間,他的愛子鳳毛不幸夭拆,以後他就沒有再生兒子,就將他表外孫丘度領在身邊,精心課讀培養,後來中了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他利用壹個暑天,編了壹本選詞集《花草新編》,現在上海圖書館還收藏著這本書的殘抄本。嘉靖四十年左右,他又娶了第二個夫人牛氏。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沒有什麽事做,只是和壹些文人如何良俊、何良傅、文彭、文嘉、黃姬水、朱日藩等人飲酒賦詩而已。

嘉靖四十三年冬天,因為應在北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的敦請,吳承恩第二次到北京去,希望銓選到壹官半職,使其生活有所著落。這時他已年近六旬了,由於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應友約進京去了。然而依然不很順利,在北京耽了壹年,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才得到壹個長興縣丞的職務。雖然官不大,又遠離家鄉,他總算是做了官了,所以他還是高高興興地去上任了。因為他文名早就揚出去了,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文筆,他壹到杭州,就被上司、縉紳請了去捉刀,撰了壹篇篇書序、碑文、書啟。到了長興,人們羨慕他的書法,曾在壹天之內請他書寫了三通碑文。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還留在人間。這階段,他個人的詩作也很多。但不久,因與上司不合,便拂袖離任回淮了。接著又被選補為“荊王府紀善”,可能又到那裏做了壹段時間的官。此後,他就壹直在家,繼續從事他的《西遊記》的寫作。

《西遊記》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最後完成定稿的。

百回本《西遊記》壹經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當時人將它目(?)為明代四大奇書之壹,後來又被人們列為我國古代小說四部名著之壹。自它產生以後,其他關於“西遊”題材的小說立即相形見絀,喪失存在價值;而百回本《西遊記》則逐漸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生動,令人喜愛。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已經作為英勇頑強、敢於藐視困難、敢於戰鬥的英雄的代表了。幾百年來流傳不衰,幾乎婦孺皆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當時各種版本《西遊記》都未署上吳承恩的名字,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知道此書真正的作者就是他。他的著作權無端被元初道士丘處機所攘奪,直到“五四”以後,魯迅先生才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現在,隨著《西遊記》的大量外譯,吳承恩的名字已傳遍了五洲四海。

吳承恩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長篇小說《西遊記》,其他方面都被掩映了。其實,吳承恩的詩歌藝術造詣也很深。他的詩清新可愛,富有強烈的人民性,例如《舟行》:“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前村壹片雲將雨,閑倚船窗看掛龍。”是多麽清新雋永啊!《夏日》詩雲:“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廉夢秋雨;豈知寒燠運天功,為我黎民實禾黍。”這是勞動人民的心聲。著名的《二郎搜山圖歌》更是膾炙人口。吳承恩的詩出自胸臆,不剽擬古人,沖破七子籠罩當時文壇的迷霧,自成壹家,是很不簡單的。清人丁宴將他與冰壑老人、張虞山並提,稱為明代淮安之鼎足,“謝華啟秀各名壹家”。陳文燭則將他與淮人陸賈、枚乘、匡衡、陳琳、鮑照、趙嘏、張耒相比擬,稱他為“文潛以後,壹人而已。”

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萬歷十年,吳承恩年老多病,卒於淮安家中,終年七十七歲,葬於淮安城南二十裏灌溝(今馬甸鄉二堡村)祖塋中。1982年在吳承恩逝世四百周年之際,淮安縣人民政府拔款重修了他的陵墓,以迎接全國研究《西遊記》的專家、學者,在他的家鄉淮安召開有史以來的第壹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曹雪芹(約1715 ~ 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先世為漢人,很早就加入滿洲旗籍,隸屬滿洲正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壹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壹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晚年的貧困潦倒,使他能夠更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了這樣壹個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進步的思想意識,良好的藝術修養,認真的創作態度,正確的創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創作出《紅樓夢》這部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傑作。全書***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大家都認為是高鶚續寫。高鶚的續書雖然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上與前80回有差異,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並使全書的故事完整無缺,得以在廣大讀者中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