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12 拜倫《唐璜》(節選)導讀

12 拜倫《唐璜》(節選)導讀

壹、 內容簡介

《哀希臘》是《唐璜》中的壹個獨立插段,出現在第三章。唐璜在海上遇險,漂流到壹個小島,被希臘海盜首領的女兒海蒂搭救,二人相愛結婚。在婚禮上,抒情主人公設想這種場合必有遊吟歌手吟唱助興。於是,他假歌手之名,插入壹曲“哀希臘”,它本身是壹首抒情詩,可以獨立成篇。原詩無名,“哀希臘”為中文譯者所加。

(詩歌內容略)

二、 作者簡介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

19世紀初期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出生在英國倫敦壹個沒落貴族家庭。13歲入哈羅中學。1805年進劍橋大學,開始詩歌創作。1807年出版處女作詩集《閑暇的時光》。1809年大學畢業,在上議院獲得世襲議員的席位,第二部詩集《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家》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1809-1811年,他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1812年,拜倫因創作詩體遊記《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第壹、二章,名聲大噪,旋即因婚姻問題招致上流社會的惡意攻擊。拜倫1816年4月被迫離開英國,起初他僑居瑞士,1817年到意大利。他先參加燒炭黨人革命活動,後又赴希臘參加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的解放鬥爭。1824年,拜倫在行軍中淋雨生病去世。

拜倫用多種詩歌體裁創作,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抒情詩有《當初我倆分別》、《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精品。敘事詩有《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唐璜》、《西隆的囚徒》以及被稱為“東方敘事詩”的《異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盜》、《萊拉》、《科林斯的圍攻》、《巴裏西納》等。東方敘事詩塑造了壹批“拜倫式英雄”的形象。劇詩有《曼弗雷德》、《該隱》等,政治諷刺詩有《審判的幻景》、《青銅世紀》等。

三、社會作用

長篇敘事詩《唐璜》是拜倫的代表作,也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最出色的文學作品之壹。它通過西班牙貴族青年唐璜的漫遊歷險和抒情主人公的觀感議論,諷刺和批判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政治的黑暗、上層社會生活的虛偽和保守。

四、《哀希臘》的主題

愛國主義。《哀希臘》的愛國主義主題建立在古今對比的基礎之上。詩人從“文教”和“武功”兩個角度回顧了古希臘民族的輝煌成就。“文教”提到阿波羅神話、荷馬史詩、薩福和阿那克裏翁的抒情詩,“武功”列舉了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海戰,以及三百斯巴達勇士以血肉之軀抗擊強敵的溫泉關戰鬥,這些著名戰例彰顯了希臘民族勇於抵抗侵略,捍衛獨立、自由的光榮傳統。詩人在回顧希臘民族光榮傳統的同時,不斷將其與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屈辱現實加以對比,把古代希臘人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與當下希臘人普遍存在的精神麻木沈淪狀態作對比,以圖喚醒希臘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其反抗異族統治的戰鬥精神。流淌在字裏行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蘊含著殷切期望,加強了激勵的效果。最後壹節詩人流露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也不是完全消極的,其中混合了責備和憂憤,總體上深化了愛國主義主題。

五、藝術特色

1、《哀希臘》最顯著的特點是古今對比

詩人在幾乎每壹詩節中,總是先歷數古希臘隆盛時期的文教或武功,然後筆鋒壹轉,指向希臘屈辱的現狀,這種倒高潮式的對比,使古今產生強烈的落差,把情感引向對現實的思考,起到了明確方向、強化鬥誌的效果。

2、全詩的抒情既氣韻連貫,又富於變化

圍繞著懷古傷今、激人奮進的抒情主旋律,詩人時而感嘆,時而質問,時而論辯,時而諷刺,抒情手法多樣,語氣富於變化,使情感跌宕起伏,讀來回腸蕩氣,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知識鏈接

拜倫式英雄。拜倫筆下的“英雄”都是壹些“孤獨絕望的反抗者”,具有以下***同的精神特征:抑郁孤獨,桀驁不馴,鄙視壹切;明知反抗的結果是失敗,但仍然在絕望中對社會進行不妥協的反抗,而反抗也常常以悲劇而告終。這些人物有拜倫本人強烈的個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