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似玉盤散珠——古詩詞音樂賞析之三

似玉盤散珠——古詩詞音樂賞析之三

像大大小小的珍珠層疊在壹盤玉上

?——關於音樂的古詩詞賞析(3)

王傳學

中國有許多古老的樂器。我們選幾首詠唱不同樂器的古詩詞,感受壹下古人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情懷。

看白居易《琵琶行》(節選):

...她轉動了調音栓,測試了幾根琴弦,甚至在她演奏之前,我們就能感覺到她的感受。

每壹根琴弦都令人沈思,每壹個音符都令人深思,似乎他壹生都在失意。

她皺起眉頭,彎曲手指,然後開始她的音樂,壹點壹點地讓她的心與我們分享壹切。

她刷弦,慢撚,掃弦,撥弦,先《霓裳》,後《六瑤》。

大弦像雨壹樣哼唱,小弦像秘密壹樣低語。

哼唱著,低語著——然後混合在壹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

關英言語間,花底滑,妳難咽春光,流於冰下。

冰泉又冷又澀,琴弦凝結,凝結永不停息。

不要難過,無聲勝有聲。

壹個銀花瓶突然破裂,湧出壹股水,跳出裝甲馬匹和武器的沖突和打擊。

在她放下撥片之前,她壹劃就結束了,所有的四根弦發出壹種聲音,就像撕裂絲綢壹樣。

東船靜寂,西船靜寂,我們看到白色的秋月進入了河心。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長樂府詩之壹。元和十壹年(816)。這壹年,白居易已被貶江州司馬兩年。他在潯陽江頭送客,遇到了壹個因為藝術功底很紅,被老人冷落的年輕歌手。邀請她彈琵琶,她感受到了。全詩***754字(附序言)。其中“我倆都不快樂——天盡頭,我們相遇。我們理解。熟人有什麽關系?”被奉為名句。這段節選是詩中對歌女彈琵琶音樂的描寫,藝術水平很高。

《霓裳》和《劉垚》的演奏過程中,總有“每弦壹思,每音壹思”的六句話,用“她皺著眉頭,伸著手指,然後開始演奏”和“她刷弦,慢慢擰弦,掃弦,撥弦”來描述演奏的方式,用“她好像在向我們訴說她壹生的痛苦”和“壹點壹點地讓她的心與我們分享壹切”來概括琵琶女通過音樂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下面的十四句話中,借助語言的音韻臨摹音樂時,用了各種生動的比喻來加強其生動性。《大弦鳴如雨》不僅用重疊詞“嘈雜”來形容聲音,還用“如傾盆大雨”來形象化。“細語如密”也是如此。這還不夠。“哼唱著,低語著——然後又混合在壹起”再現了兩種旋律的交錯面貌,如“像陣雨”和“像耳語”。如果用“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來比喻,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旋律不斷變化,有先“滑”後“澀”兩種意境。“場外”的聲音輕快流暢,這種聲音就像“花底”,視覺形象美加強了聽覺形象美。“哽”的聲音是悲傷的、哽咽的,這種聲音就像“流在冰下”。視覺形象的冷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從“冷淡”到“沈默”,是壹個“沈默”的過程。詩人用“入哀深隱,無聲勝有聲”的絕句描繪了余音繞梁、意味無窮的藝術境界,令人嘆為觀止。至此,我以為壹切都結束了。誰知“悲暗恨”在“聲音漸漸平息”的過程中積蓄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制。最後就像“銀瓶初綻”壹樣,水漿迸裂,像“鐵馬脫穎而出”壹樣,刀劍呼嘯,壹下子把“寧玨”的暗流推向了高潮。只是到了高潮的時候,我收了壹幅畫,戛然而止。歌曲雖然結束了,但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音樂魅力並沒有消失。詩人以“東舟靜,西泊靜,我們見白秋月入江心”的環境描寫作為側襯,給讀者留下了余韻猶存的廣闊空間。

詩人用壹系列客觀物體的聲音作為比喻,富有生活氣息,形象生動。壹方面生動展現了選手們的高超技藝;另壹方面,對曲調的起伏、高低、大小、快慢、強弱、抑揚頓挫、抑揚頓挫、間斷性,以及雜色的變化和特點,以及音樂的動態和境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恰到好處的描述,讓妳仿佛身臨其境,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壹個神奇的音樂世界,陶醉於音樂之美。同時通過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展現了琵琶女的跌宕起伏,為後面的故事做了音樂性的渲染。

李白的《春夜洛杉磯聞笛》,笛聲中飽含鄉愁;

?余迪的黑暗飛行聲,散落進了滿洛杉磯的春風。

?在這夜曲裏,楊柳斷了,誰也經不起想家。

洛杉磯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它在唐代是壹個非常繁榮的城市,被稱為東都。《折柳》這首歌屬於漢樂府古樂,表達了離別之痛。古時離別時,往往從路邊折下柳枝相送;楊柳,楊柳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舍。在這樣壹個春夜,聽著這樣壹首充滿離別情懷的曲子,誰能不思念鄉愁?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通篇緊扣“聞”字,表達了他聞笛的心情。不知道這笛子是誰家的,沒露面的吹笛人只是誇了誇,聽了聽,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意外地感動了很多聽眾。這就是《誰的玉帝偷偷飛》中“暗”字的意思。“散落在春風彌漫的洛杉磯”是壹種藝術誇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杉磯,仿佛整個城市都聽到了。笛聲傳來,我壹看不知道是什麽。仔細聽了壹會兒,才知道是“斷柳”。所以我才寫了第三句說“我在這夜曲裏聽到了柳斷。”這句話的修辭很講究,不是聽壹首斷柳歌,而是說我在音樂中聽到了壹棵斷柳。“折柳”壹詞不僅指歌名,也指歌名。折柳代表壹種習俗,壹種場景,壹種情感,折柳幾乎是離別的代名詞。它能喚起壹系列具體的記憶,重新喚起人們心中的鄉愁。“誰經不起思鄉”似乎是說別人,說所有人,但最先想家的不就是詩人自己嗎??熱愛家鄉是壹種高尚的感情。我在家鄉土生土長,她的形象特別難忘。李白這首詩是關於聞笛的,但它的意義並不局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他對家鄉的向往,這是它感人的地方。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吹簫》,也是關於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

吹笛子秋高氣爽,風月清朗。

風隨風飄,關山附近月明。

?胡半夜騎馬北行,武陵欲南行。

?今日舊園柳落,何愁中曲?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大歷年間,杜甫從夔州遷到西閣時,是壹首即興之作。

第壹副對聯的靈感來源於題目,是長笛演奏的聲音引起的。秋山無聲,明月高懸,清風蕭瑟,笛聲數聲,牽動萬千心事。在山水詩中,笛子的表現動能非常廣泛,最常見的是牽起鄉愁的感覺。《樂府雜記》還載:笛手,羌樂也。古老的笛聲廣為流傳,如《梅花》、《楊柳》、《關山月》,都是想家的。明月當空的清秋之夜,原本是壹個適合親朋好友相聚的美好場景,但今夜,這種悲涼淒厲的“斷腸聲”只能讓人感到更加孤獨和悲傷。用“誰的家”這個詞來寫問題中的聽者“我”的感受,有壹種歷久彌新的感覺。?“別出心裁”這個詞指的是壹個吹笛子的人的技巧,似乎充分宣泄了我的思鄉之情。這個問題引起了波瀾,借著別人的笛聲寫出自己的鄉愁,很* * *。

對聯的第壹句是什麽?寫“風”“月”二字,虛實而生。寫聲音形象的時候,寫笛聲悠揚,照顧到上壹句的“巧”字,是比較現實的。寫壹個場景,“月亮靠近山”,陳述月亮倒映山的畫面。詩人在余音裊裊的笛聲中徜徉於萬裏山野,思緒如清朗的月色,是空洞的文字。“呂呂”又叫“呂呂”。在中國古代,聲音的高低是由管子的長短決定的。從巴松管算起,奇數六管稱為“陸”,偶數六管稱為“陸”,統稱為“六陸”,簡稱“六陸”。這裏指的是輕柔和諧的笛聲。“幾處光明”這個詞很巧妙,月亮照在山上,自有明暗之別;而在《幾個地方》裏問,其實也是人們內心喜怒哀樂的壹種反映。

領口再次與“關山”二字聯系在壹起。想象壹下半夜明月當空,胡琦北進的場景。接下來的壹句話是,詩人聽了這笛聲後,有壹種南巡的欲望。從上到下,做事穩健,由遠及近,北方胡人的歸來,襯托出“我”的鄉愁。在古詩詞中,月光、笛聲、江南常常被聯系在壹起,用來表達鄉愁。比如唐代詩人李益寫的《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客動含淚相視。洞庭壹夜雁過不盡,不待天明飛北。”

詩的主題表現在詩的尾聯:“今日老園柳落”,是詩人對“老園”景色的中止。想必,在這樣蕭瑟的秋日,柳樹早已雕零;但是,“我”不能回老家和親人團聚。這是我對楊柳雕零的垂死悲哀的反映。用反問句結束壹個句子。妳怎麽能在悲傷中度過余生?這種自我追問給人強烈的震撼。

全詩善用烤雲撐月的手法,從笛子的氣味入手,多方鋪墊,反復渲染,層層推進,沈郁頓挫。這首詩多以設問,或激情,或寫景,或抒發思鄉之情、民族之憂、傷世之情。

重讀唐代詩人趙桓的《聞笛》:

誰在樓裏吹笛子畫畫?斷斷續續的聲音伴隨著斷斷續續的風。

很鏗鏘在天,冷月在陰。

興來三農有歡子,他給馬蓉寫過壹篇文章。

不知道人在不在,聲音很大很空。

?誰在美麗的亭子裏吹笛子?甜美的笛聲隨著微風斷斷續續地響起。笛聲震天,就像壹朵飄過藍天的浮雲,阻止來來往往。笛聲清亮的時候,仿佛帶著清冷的月光,來到我的窗前。笛子很美,就像桓伊高興時為王徽之吹的三首曲子;曲調優雅,更讓人想起馬蓉的《吹笛賦》中所用的詞句。壹曲唱完,不知道演奏者是否還在畫地板上,但響亮的笛聲似乎還在空中飄蕩,過了很久才漸漸淡去。

詩人用多種手法從“聞”的角度掃描笛聲,豐富了有限的形式,使形象描寫富有層次感,給讀者以真實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