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 歌
〔年代:上古〕
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註:清乾隆四十壹年《新鄭縣誌·藝文誌》:“歌曰:劉勰《文心雕龍》雲:黃歌《斷竹》,質之至也。
又曰:《斷竹》黃歌乃二言之始。
註:黃,黃帝也。”
這要感謝乾隆時候的那個蘇州人沈德潛,是他慧眼獨具,將載在《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善射者陳音應對勾踐詢問時引用的古歌——“斷竹讀竹,飛土逐肉”,作為上古時期的優秀詩歌,收入所編著的《古詩源》,並題名為《彈歌》。
從此,這首“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八字的《彈歌》,才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引起了學者的註意和研討。
中國詩歌之最
我國最早的詩歌是上古時代的《彈歌》。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春秋時的《詩經》。
我國最早的長抒情詩是戰國時屈原的《離騷》。
我國最早的敘事詩是東漢時的《孔雀東南飛》。
古詩是古代漢族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後的詩歌不壹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於格律聲韻之分。
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
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
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
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
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了壹個專題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