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羽毀敗的下壹句是什麽

關羽毀敗的下壹句是什麽

關羽毀敗的下壹句:秭歸蹉跌。詩詞名稱:《後出師表》。本名:諸葛亮。別稱:臥龍、諸葛武侯、諸葛孔明。字號:孔明。所處時代:魏晉。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出生時間:181年。去世時間:234年10月8日。主要作品:《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主要成就:隆中決策;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蜀國;安定南中,五次北伐。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關羽毀敗”的詳細介紹:

壹、《後出師表》的全文點此查看《後出師表》的詳細內容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

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

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

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

食不甘味。思惟北征。

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並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

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

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

又務於東,兵法乘勞,

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

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

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

此臣之未解壹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

論安言計,動引聖人,

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今歲不戰,明年不征,

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

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

殊絕於人,其用兵也,

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

險於烏巢,危於祁連,

逼於黎陽,幾敗北山,

殆死潼關,然後偽定壹時耳。

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

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

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

猶有此失,況臣駑下,

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

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_、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_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余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

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

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而不及今圖之,欲以壹州之地,

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

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

舉兵北征,夏侯授首,

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

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二、註解

漢:指蜀漢。

賊:指曹魏。古時往往把敵方稱為賊。

偏安:指王朝局處壹地,自以為安。

孰與:助詞。

入南:指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並日:兩天合作壹天。

顧:這裏有“但”的意思。

蜀都:此指蜀漢之境。

議者:指對諸葛亮決意北伐發表不同意見的官吏。

進趨:快速前進。

高帝:劉邦死後的謚號為“高皇帝”。

並:平列。

淵深:指學識廣博,計謀高深莫測。

被創:受創傷。張良,漢高祖的著名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

平:陳平,漢高祖的著名謀士。後位至丞相。

長策:長期相持的打算。

坐:安安穩穩。

未解:不能理解。胡三省認為“解”應讀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兩說皆可通。

劉繇:字正禮,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因受淮南大軍閥袁術的逼迫,南渡長江,不久被孫策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後為豪強笮融攻殺。《三國誌·吳書》有傳。

王朗:字景興,東漢末年為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太守,孫策勢力進入江浙時,兵敗投降,後為曹操所征召,仕於曹魏。

孫策:字伯符,孫權的長兄。父孫堅死後,借用袁術的兵力,兼並江南地區,為孫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不久遇刺身死。

江東:指長江中下遊地區。

殊絕:極度超出的意思。

孫:指孫武,春秋時人,曾為吳國將領,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吳:指吳起,戰國時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後仕於魯、魏、楚,著有《吳子兵法》。

困於南陽:建安二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險於烏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因乏糧難支,在荀_等人的勸說下,堅持不退,後焚燒掉袁紹在烏巢所屯的糧草,才得險勝。

危於祁連:這裏的“祁連”,據胡三省說,可能是指鄴(在今河北省磁縣東南)附近的祁山,當時曹操圍鄴,袁紹少子袁尚敗守祁山(在鄴南面),操再敗之,並還圍鄴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於黎陽:建安七年五月,袁紹死,袁譚、袁尚固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曹操連戰不克。

幾敗北山:事不詳。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今陜西沔縣西),與劉備爭奪漢中,備據險相拒,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殆死潼關:建安十六年,曹操與馬超、韓遂戰於潼關,在黃河邊與馬超軍遭遇,曹操避入舟中,馬超騎兵沿河追射之。殆,幾乎。

偽定:此言曹氏統壹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以蜀漢為正統,因斥曹魏為“偽”。

昌霸:又稱昌_。建安四年,劉備襲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郡縣多歸附劉備。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巢湖在其南面。而孫吳在巢湖以南長江邊上的須濡口設防,雙方屢次在此壹帶作戰。

李服:建安四年,車騎將軍董承根據漢獻帝密詔,聯絡將軍吳子蘭、王子服和劉備等謀誅曹操,事泄,董承、吳子蘭、王服等被殺。“李服,蓋王服也。指夏侯淵。曹操遣夏侯淵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於陽平關定軍山(今陜西省沔縣東南)擊殺夏侯淵。

漢中:郡名,以漢水上流(沔水)流經而得名,治所在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縣東)。

期年:壹周年。

突將、無前:蜀軍中的沖鋒將士。

_叟、青羌:蜀軍中的少數民族部隊。

散騎、武騎:都是騎兵的名號。

圖:對付。

夫:發語詞。

平:同“評”,評斷。

敗軍於楚:指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阪被擊潰事。當陽屬古楚地,故雲。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授首:交出腦袋。

關羽:字雲長,蜀漢大將,劉備入川時,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擊曹魏,攻克襄陽,擒於禁,斬龐德,威震中原。孫權趁機用呂蒙計謀偷襲荊州,擒殺關羽父子。蹉跌,失墜,喻失敗。

曹丕:字子桓,曹操子。在公元年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建立魏國,是為魏文帝。

逆見:預見,預測。指為國事用盡全力。壹作“鞠躬盡瘁”。

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睹:亦即“逆見”,預料。

三、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加緊從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全面進行北伐準備。在外交上,派使者聯吳;韜光養晦,對魏國勸降書不作答復,以低姿態麻痹敵國。政治上,高度集中軍政大權,”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勵精圖治,籠絡土著地主,緩和主客矛盾,革除劉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則,虛心納諫,調動全國力量投入戰爭。經濟上,堅決與民休息,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多產糧食,增加儲備,保護水利工程,發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擴大財政來源。軍事上,伺機平定南中叛亂,治戎講武,訓練部隊。

諸葛亮南征後,北伐魏國提上日程。北伐魏國是劉備集團壹貫的方針。劉備以奪取天下為最終目的。諸葛亮鑒於魏國經濟必將逐漸恢復,時間拖長對蜀國不利,而及早北伐可發揮自己治國治軍優勢,何況身死之後,蜀國無人能夠蹈涉中原,抗衡大國,因此認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蠶食並最終打敗魏國,也可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為此決心展開北伐,並且”用兵不戢,屢耀其武“,堅持到底。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占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壹次北伐。冬十壹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於是上《後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四、賞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壹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誌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壹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壹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壹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說明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壹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壹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誌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壹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壹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壹個典型場景跳到另壹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壹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壹種壹氣直下、壹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五、譯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茍且偷安於壹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壹點也不猶疑。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裏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壹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壹也。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壹點。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並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壹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壹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壹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壹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_、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_叟、青羌、散騎、武騎壹千余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壹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壹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_、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_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壹千余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壹州壹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麽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壹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裏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壹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六、諸葛亮其他詩詞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相同朝代的詩歌

《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苦寒行》、《蒿裏行》、《步出夏門行冬十月》、《龜雖壽》、《步出夏門行艷》、《氣出唱》、《陌上桑》。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後出師表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