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壹單元 索福克勒斯與《俄狄浦斯王》
第二單元 莎士比亞與《羅密歐與茱麗葉》
第三單元 湯顯祖與《牡丹亭》
第四單元 莫裏哀與《偽君子》
第五單元 易蔔生與《玩偶之家》
第六單元 契訶夫與《三姐妹》
第七單元 曹禺與《北京人》
第八單元 貝克特與《等待戈多》
框架:
本教材的第壹部分是“概論”。這部分簡約地敘述了戲劇的起源、基本美學特征和中外戲劇發展的線索,像是壹張脈絡清晰的地圖和旅遊指南,閱讀後按圖索驥,學生就可以開始自己的“戲劇人生”的旅行。
“概論”之後的第壹單元是希臘時代的戲劇名家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這部劇作是站立在西方戲劇史源頭上的裏程碑。亞裏士多德稱這部悲劇是壹個“典範”。教材中選讀的第三場和第四場,凸現了遠古時代人和命運的悲劇性沖突,主人公那種對於“真相”的蠍子式的叮問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教材以該劇為典型介紹了戲劇對於“完整性”的要求以及“懸念”、“沖突”、“高潮”、“結局”等結構性因素,結合第三場講解了戲劇最具魅力的“突轉”設置。
第二單元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莎士比亞及其《羅密歐與朱麗葉》。教材中關於莎士比亞的介紹特別強調“莎士比亞不僅屬於他的時代,而且屬於所有的世紀”。(本·瓊生)該單元提供學生選讀的是劇本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月夜幽會”(第二幕第二場)。結合這壹場的賞析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愛情應該是壹種“美的情感”。“賞析指導”中對戲劇中的抒情段落的情境設置以及抒情性獨白的使用作了闡釋。“探究與實踐”中附有壹段獨白的英文原文,可供學生朗讀或表演。
第三單元是中國戲劇經典《牡丹亭》和它的作者湯顯祖。中國的戲劇與西方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和美學特征。湯顯祖是堪與莎士比亞媲美的戲劇大師。《牡丹亭》以杜麗娘與柳夢梅“以情而死、為情復生”的“死去活來”的曲折經歷為主線,展示了封建社會“情”與“理”的尖銳沖突,用生花妙筆繪出了以杜麗娘為中心的正反兩方面的眾多人物的鮮明性格與沖突,富於抒情色彩與社會內涵。近年來,作家白先勇與江蘇昆曲劇院合作,推出新編《牡丹亭》受到廣泛的關註和熱烈的歡迎。這表明,該劇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教材中提供學生閱讀的“遊園”壹段是該劇的“戲眼”,全段洋溢著詩情畫意,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和觀賞性。光盤中提供了梅蘭芳大師演出的《遊園驚夢》,學生可以結合欣賞大師的精湛表演壹窺中國古代戲劇的奧妙,並了解“生旦凈末醜”諸行的區別及其所飾演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單元是歐洲著名喜劇藝術家莫裏哀和他的代表作《偽君子》。喜劇是戲劇中最受觀眾歡迎的劇種。《偽君子》是諷刺喜劇的巔峰之作,它對於偽善的揭露淋漓盡致。別林斯基說:“擊中偽善這條多頭毒蛇的人是偉大的。”莫裏哀因其對人性的醜陋的鞭撻而永駐史冊。通過對《偽君子》第三幕的賞析,學生可以了解什麽是喜劇、喜劇的美學特征和創作方法。在“賞析指導”中,特別介紹了作為戲劇精髓的“揶揄”的戲劇手段。正像莫裏哀本人所說:“惡習變成人人的笑柄,就是致命的打擊。人容易受苦,可是人忍受不了揶揄。”教材中還以達爾杜弗為例,探討了喜劇人物的扁平性質。
第五單元是北歐的劇作家易蔔生和他的代表作《玩偶之家》。這部被稱之為“現代婦女的解放宣言”的劇作,曾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引起過巨大的轟動。可以說,娜拉告別丈夫時的關門聲至今還在全世界回響著。教材結合該劇最後壹幕的片斷的分析,著重指出,“事件”在戲劇結構中的舉足輕重的位置,細致而微地分析了《玩偶之家》中兩個“事件”如何引爆了人物性格之間的沖突並使其跌宕有致地展開,把戲劇推向激動人心的高潮。教材在“探究與實踐”中要求學生以戲劇形式為“娜拉走後怎樣”設計壹個結局,通過比較和切磋可以對該劇的主題認識有所深化。
第六單元是俄國現代劇作家契訶夫和《三姐妹》。契訶夫不僅是壹位偉大的小說家,而且,他的戲劇創作具有很強的現代性。正如曹禺所說:“契訶夫給我打開了壹扇大門,我發現,原來在戲劇的世界中,還有另外的壹個天地。”《三姐妹》沒有人們在壹般戲劇中常看到的曲折的情節、激烈的沖突和傳統意義上的“反面人物”。《三姐妹》中,如果說有“反面人物”的話,那就是彌漫於空氣之中的“致命的庸俗”,它侵害人們的肌體,使三姐妹從“春天的明朗”走向了“秋天的憂郁”。戲劇的結尾既有對於即將到來的冬天的悲愴,也有對於冬天之後的春天的希冀。教材要求學生在籠罩全劇的迷霧般的“情調”中去摸索和探求人生的意義和對於永恒的渴望。
第七單元是我國現代的戲劇大師曹禺和他的《北京人》。曹禺在戲劇創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他是壹個至今還沒有人超越的中國現代戲劇的高峰。《北京人》與《雷雨》、《日出》不同,它是追求“寓深邃於平淡之中”的卓越成果。教材中選取的第二幕的片斷,突出地表現出作者對於詩化戲劇的追求。在調動戲劇手段塑造愫方這個美麗女性時,作者達到了戲劇情景與女主人公的心靈起伏相激相蕩、相融相匯的美妙境地。整個段落就像壹首抒情詩,而詩的靈魂就是幽怨女性愫方。在本單元的“探索與實踐”中,要求學生將劇中幾千年前老北京人“要愛就愛,要恨就恨”的情懷同劇中曾文清這樣的現代北京人加以對比,可以引導學生深化對於劇本主題乃至人類精神歷程的理解。
第八單元是老舍和他的《茶館》。這是壹部具有濃郁北京特色的話劇,又是壹部享有廣泛國際聲譽的作品,它對本土化作品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卓越的啟示。劇本的結構也是別開生面的:它不像傳統話劇那樣圍繞壹個中心事件和沖突來展開,而是以壹個“小茶館”的微縮景觀展現中國這個“大社會”的俯仰沈浮。每壹幕都是生活的壹個橫切面,通過從晚清末年到民國滅亡的三幕(橫切面)展現了上個世紀前五十年中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變化,揭示了舊中國何以滅亡的深層原因。老舍善於用兩三句話就勾勒出壹個鮮活的人物。他在這方面的才華,在中國作家中無人可及。所有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教材選摘的第壹幕和第三幕的片斷中領略到。如果能夠組織學生對其中的若幹段落進行實演,壹定會使演出者有更深刻的體驗。
教材最後壹個單元是貝克特和《等待戈多》。使貝克特於1969年榮獲諾貝爾獎的作品就是《等待戈多》。這部劇作以荒誕的形式揭示了現代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全劇從理念、形式、結構到語言都具有反傳統戲劇的意味。學生可以通過本單元的選段了解什麽是西方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戲劇。選段中關於舞臺場景的假定性、關於“戈多”究竟是誰,都是可以討論的饒有興味的題目。“探索與實踐”中,建議學生把《哈姆萊特》中的獨白和幸運兒的獨白做壹些比較,也可以從多方面了解現代主義戲劇與傳統戲劇的區別以及現代西方人的精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