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二《婺源飲馬泉》如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
《葛炎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然用的是舊樂府題材,但是因為時事而寫,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再往前走,就到了新樂府,比如杜甫的兩為道、壹車店、三官三別。《葛炎行》是樂府的壹個題材,屬於《祥和閣》平調曲的壹部分。這個曲子以前沒有記錄過,所以據說是曹丕創作的。曹丕有兩首詩,壹首是寫女人秋思的,是他首創的。所以,後人要向他學習,用燕歌行的調調寫出永遠在我心裏的詩。高適的《葛炎行》寫的是邊塞戰士的生活,他是第壹個用葛炎行曲寫這個題材的人。這首詩主要揭示了主公驕橫輕敵,對士卒不同情,導致戰爭失利。註釋者從未對序文、文史作過詳細的評價,都認為是對張首晟的諷刺。其實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這首詩的對象應該是安祿山、平陸將軍和左將軍,他們是張首晟派去征服和契丹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四段:第壹段由八句組成。其中前四句說的是戰爭的塵埃在東北打響,將軍奉命征服,天子給了他特別的榮耀。他壹直受寵,驕橫,這就預示了對敵人的低估。最後四句話後面是陣容。旌旗如雲,戰鼓號角齊鳴,壹路大張旗鼓奔赴戰場,作為失利時尷尬局面的陪襯。“壹個上尉”這幾個字是寫到達前線的。羽書飛揚,見軍事緊急;獵火夜明,說敵線重兵把守。在第二段中,有八個句子是關於這場戰鬥的。其中前四句寫的是戰爭初期敵軍兇猛,我軍傷亡慘重。最後四句說小夜曲最晚用盡,無法通關。“而在外境那裏,山川寒涼”,說明戰場的地形是壹片沒有危險的開闊地帶,有利於胡琦馳騁,所以他繼續寫,敵人如暴風驟雨般襲來。《勇士》這句話用了壹種比較的方法,寫的是領主傲慢、懶惰、輕敵,對士卒不聞不問。壹方面,他掙紮著走向死亡,同時還自得其樂。這是這首詩中最具啟示性的描述。大漠枯草,夕陽孤城的小撒壹幕,掀起了“兵荒馬亂”,寫到戰鬥壹直持續到傍晚。這首詩的主題是“為美好的事業服務,看淡生命和敵人”,它指出了士兵被圍困的原因。第三段,寫了八句招人,想著兩地相望,重逢將無限期。這首詩雖然老套,但用的是偶數句。因為內容的需要,這壹段故意對立。另外,這首詩平鋪直敘,通常是四句轉,這壹段只有八句押韻,適合表達雙方的不安情緒。謀殺變成了陰雲,刁鬥傳播著寒冷,竭力渲染著悲傷的氣氛。最後四句,寫的是戰士們在生存無望的情況下,決心為國捐軀。“古塤”這個詞仍然是對將軍們的諷刺。詩人的兩句話深深地同情了士兵們的悲慘命運。詩以“今稱李為古將軍”結尾,再次指出了主題。盛唐時期,尹坤評價高適說:“他的詩充滿了文字,充滿了精神和骨氣。”這首詩確實可以作為壹個代表。詩的主旨是譴責受到皇帝鼓勵的將領們狂妄自大,輕敵,荒淫失職,導致戰爭失敗,給士兵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士兵、諷刺和怨恨士兵的將軍們。全詩用非常濃縮的筆墨,描述了壹場戰鬥的全過程:第壹段,八句寫的是分裂,第二段,八句寫的是戰敗,第三段,八句寫的是圍城,第四段,四句寫的是殊死搏鬥的結局。在這些段之間,脈沖是密集的。詩開頭的兩句話表明了戰爭的立場和性質。眼見指的是時事,我感受到了。"齊步走,英雄所見略同,蒙皇上恩寵",表面上是誇韓下西洋時威武雄壯,實則暗諷。樊噲當著呂後的面說:“我願有十萬大軍,在匈奴中橫行。”呂布當面斥責他欺騙君主。(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個“橫沖直撞”的由來,就是指依靠勇氣,輕敵。唐如訓道:“都說煙塵在東北,卻不是在我們內地犯的,是漢將滅的。蓋命重而猖狂,天子厚而有禮。能不麻煩嗎?”(《唐詩解釋》卷十六)這種理解是正確的。然後他描述了行軍的過程:“他們在鑼鼓聲中行進,穿過榆樹關,他們用壹排飄揚的旗幟圍著石碑。”通過金鼓擊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知道這位將軍戰前的傲慢態度,這也為下文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戰爭壹開始,“直到他們在沙海上空的船長發出帶羽毛的命令”,“飛行”壹詞警告了軍事危機:“韃靼酋長的狩獵火在狼山上閃爍”,就像“看明王夜間狩獵,騎火清晰,擊鼓哀號,震撼人心!”(張孝祥《六國之歌》)沒想到,“殘賊”這麽厲害。從辭家投奔鄉下,到關羽、碣石,乃至翰海、狼山,八首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漸次推進,氣氛逐漸緊張。第二段是關於在壹場關鍵的戰鬥中失敗。落筆是“外境山川寒涼”,表現的是壹片開闊險峻的地域,帶出壹種冰冷的氣息。“胡騎”來得又快又猛,像暴風雨壹樣,滾滾而來。漢軍奮力迎敵,在黑暗中被殺,生死不辨。然而,此時此刻,將軍們正在遠離他們的位置取樂:“還有美麗的姑娘們還在營地為他們跳舞唱歌呢!”如此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暴露了漢軍的將兵矛盾,暗示了失敗的原因。所以後面寫的是疲憊的士兵,艱難的包圍,孤城夕陽,衰敗的草地,陰郁的景色,具有鮮明的邊疆特色,襯托出敗兵的蒼涼。"當妳幸運時,妳鄙視妳的敵人,然而,盡管他們做了這些,榆樹街仍然是不安全的"。針對以上,韓江“橫沖直撞”的英雄氣概已經煙消雲散,他的罪責是肯定的。第三段對士兵苦難的描寫,是對韓江更深層次的譴責。需要註意的是,這並不是對戰爭過程的籠統描述,而是處於被圍困危險中的士兵的心情寫照。接下來的“還在前線,鐵甲穿得破破爛爛瘦”三重唱,壹句尋夫句和尋夫懸疑中的失妻句,交織在壹起,離別之痛逐漸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卻“風之狂怒斬吾男進?”冀北征民,回首徒然,畢竟“在壹個死亡和藍色虛空的地方,前方壹片虛無!”離開萬裏,就再也見不到了。“人生在此,天道更好!”更有甚者,妳白天能看到的,不過是“壹日三次屠戮的陰雲在營地上空升起”;夜裏只聽得那“且整夜整點——鼓聲震得他們冷颼颼的轟響”,如此危急的絕境,真的就死在眼前,讓人不禁好奇是誰把他們推向這絕境的。這是深化主題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最後四句是整篇文章,淋漓盡致的悲壯情懷。“直到白劍重見,鮮血四濺,當死亡成為壹種責任,誰停下來想功名”,最終,戰士們與敵人肉搏,浴血奮戰。這就是舍身取義的精神嗎?他們是多麽單純善良勇敢,卻又是多麽悲傷!詩人的感情中包含著悲憫和贊美,而《古塤》則是對漢族將領輕率開疆拓土、輕率邀功的有力嘲諷。在最後兩句中,詩人動情地說:“然而,說到沙漠戰爭的艱苦,我們今天要提到的是李,壹位生活在很久以前的偉大將軍!”八九百年前,衛鎮北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悉心照顧士卒,讓他們“樂死”。這與那些傲慢的將軍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重大。從漢朝到唐朝,也有幾千年了,把士兵趕得雞飛狗跳的將軍不計其數,辛辛苦苦準備好屍體埋在異國的士兵,比千千還多!但是,千百年來只有壹個李廣,為什麽不教人狠狠地記住他呢?杜甫稱贊高適和岑參的詩:“意只是飛,文章終是混。”(《送貴使與岑長史韻三十首》)此詩以李廣結尾,意境更蒼勁深遠。全詩氣勢磅礴,筆法渾厚,但經過壹番慘淡經營,已變得渾渾無痕。氣氛悲壯,思想深刻含蓄。“邊陲山川寒涼,不久蠻夷馬踏風雨”,“大漠秋窮,落霞殘垣殘壁草塞幾個守望者”,詩人刻意暗示和誇大這壹悲壯場景,以蒼涼的恐怖揭露急於求成的將軍們的罪惡。尤其是在激烈的戰爭中,詩人描寫了士兵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悲壯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忠於職守與漢將的養尊處優貪功、士兵的艱苦勞作與長期與家人分離、漢將的失職放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提出李廣,這是古今比較。整篇文章“我們的男人在前線被殺了壹半,但另壹半還活著,仍然在營地美麗的女孩為他們跳舞和唱歌”和“兩句話是最深刻的”(吳汝綸的評論被引用在唐宋詩),這種對比非常明顯,從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葛炎行》是唐代七言律詩中的典型代表。全詩押韻依次為“入聲”部分、“刪聲”部分、“唱腔”部分、“微音”部分、“有音”部分、“寫音”部分,恰好是平齊,語調克制。除了後兩句,押韻句、對仗句不言而喻,非對仗句也符合句子的平仄,如“他們踏著鑼鼓聲走過榆樹關,喧囂礙著石室”;押韻的句子,上下對句也很工整,如“壹日三次屠雲起於營寨,壹夜鐘鼓搖寒響。“這調子的美,是‘鐵馬玉盤唱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