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中國詩歌
壹 中國詩歌會
1 1932年9月—1937年4月
2 定位: 作為左翼文學的壹部分,紅色詩歌的後續,具有革命意識。包括蔣光慈、殷夫等等,提倡“新詩歌運動”,刊物是《新詩歌》。
3 “我們不憑吊歷史的殘骸,因為那已成為過去,我們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紀的意識。”
4 a 抓住現實:現實主義
b 詩歌大眾化:被認為最急切的壹個任務 ***同推動了現實主義詩歌大眾化運動。
1 “現代”—現代主義/《現代》雜誌 2 組織更松散,淡化組織關系 3 1932年 《現代》上海(南)施蟄存 1934年 《水星》北平(北)卞之琳 1936年 《新詩》刊物:戴望舒 梁宗岱等四個主編。4 文學史上的意義:
a 人事角度(譜系):象征派與現代派沒有關系。現代派的人出自哪裏?
北方以卞之琳為首的壹批是後期新月派。(P215)
李金發1925年前後停止了創作,穆木天等人集體左轉,從最初象征派轉為革命的、左翼的、紅色的詩人。
b 施蟄存《又關於本刊的詩》:它們是現代人在現代社會中所感受的現代的情緒,用現代的詞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行。對詩歌的現代性作了壹個判斷:
現代生活:爵士樂 摩天樓 跑馬場等等
現代詞藻:只要適宜表達的壹個意義、壹種情緒,或甚至是完成壹個音節,文言詞可以用,對胡適的背離。
現代詩行: “胡適之先生至今的新詩研究者參入西洋舊體詩的傳統。”“現代”中的大多數詩有相當完美的肌理(texture),它們是現代的詩行,是詩。
5 戴望舒(P216)
戴望舒愛慕施蟄存的妹妹,但是施蟄存為人勢利,對戴提出經濟要求。戴後來留學法國,獲得學位。1932年。後來去了西班牙。1935年回國,發現其妹妹另有新歡。後來戴望舒又結識了穆時英的妹妹,後來離婚,孩子歸戴望舒所有。後來戴望舒去了香港,結識了壹位美女。但是在香港的生活困難,四條項鏈。後來又離婚,孩子又歸戴望舒。
戴望舒壹個人帶著兩個孩子,生活困難,靠朋友救濟。他患有哮喘。1950年他回到大陸,自己給自己打針。帶有毒品性質的用藥過量致死。
戴望舒《我的記憶》與《雨巷》在形式上更自由,《雨巷》音樂性很強,前者形式上更松散。這是戴望舒有意為之。
1932年發表《詩論零劄》(17條)與此相反,聞壹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戴望舒非常有針對性地批駁了新月詩派的新格律詩的文學主張,與施蟄存有著雷同的文學觀點。
6.《我的記憶》與《我用殘損的手掌》在內在情緒上存在巨大差異。由壹個人——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抗戰的背景與個人被捕入獄,有著巨大的影響。
杜衡:“寫詩壹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寫詩的動機是呈現/隱藏的行為”。李金發、穆木天等象征派詩人也主張通過中介、不直言所表達的內容,與象征主義詩歌很合拍。
《我的記憶》與《我用殘損的手掌》在內在情緒上存在巨大差異。由壹個人——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抗戰的背景與個人被捕入獄,有著巨大的影響。
杜衡:“寫詩壹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寫詩的動機是呈現/隱藏的行為”。李金發、穆木天等象征派詩人也主張通過中介、不直言所表達的內容,與象征主義詩歌很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