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長途跋涉的兒子趕制衣服。
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
誰敢說像弱者這樣孝順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回報母親的愛?
在白話文裏是指慈母用針線給異地戀的兒子做衣服。臨走前,他緊緊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被弄壞。誰敢說壹個孩子柔弱如草的孝心就能報答春暉普澤這樣慈母的恩情?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這首詩的作者孟郊早年無家可歸,壹生貧困。直到50歲,他才得到壹個卑微的職位,做了溧陽縣令,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活,帶著母親生活。詩人事業受挫,經歷了世態炎涼。這時,他感受到了親情的可貴,於是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贊美母親的詩。
前兩句“慈母手中的線,為她任性的男孩的身體做衣服”用“線”和“衣”兩個很普通的東西,把“慈母”和“流浪的兒子”緊緊聯系在壹起,寫出了母子相依的血肉之情。三四句“她縫得仔細,補得徹底,怕耽誤會讓他晚回家”,通過對慈母為遊子做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描繪,加深了這種有血有肉的親情。
最後兩句“惟寸長草有幾許情,賞三縷春光”,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母愛的謳歌。這兩句話采用了傳統的對比法:孩子如草,母愛如春日陽光。萬壹孩子怎麽報答母愛?形象的對比和隱喻,寄托了兒子對慈母發自內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