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壹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他自稱廬陵人,是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其母以荻桿畫地教他認讀。24歲登進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推官,因幾次支持範仲淹等改革派,屢遭貶謫。晚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又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死後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散文創作成就最大,也擅長詩詞,詩學韓愈,多反映社會現實,有議論化、散文化傾向,詞則婉約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參與修撰《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三、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範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慶歷新政”失敗,相繼被貶職。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貶為滁州知州。這篇遊記寫於歐陽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先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將遊玩觀賞之樂融化在宴飲之中。再寫山中景色及出遊之樂,早晚不同,四季各異,樂亦無窮,余韻不絕。第3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引,“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樂在其中。最後壹段寫日暮醉歸,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托出全文主旨。
2.寫法精講
駢散結合,體現韻律美。
本文是壹篇遊記散文,大量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這樣的駢偶句,作者控馭自如,出於自然,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全文21個“也”字,25個“而”字,靈活運用,讓文章有詩意又帶有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問題點撥
壹、朗讀並背誦全文(註意文中連用的21個“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斷和舒緩語氣的作用,要讀出它的味道來)。
設題目的是讓同學們在朗讀和背誦中,註意這篇遊記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點,從而更好地把握語氣和文意。
二、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麽呢?請仔細找壹找,畫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設題目的是通過對本文壹些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情感。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壹是“山水之樂”,並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壹,都是“與民同樂”。
三、下面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改寫《醉翁亭記》而成的壹首詞,名為“瑞鶴仙”。妳喜歡《醉翁亭記》還是這首詞?寫壹段文字,簡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裏,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遊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籌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設題目的是通過比較,對散文與詞的不同風格特點有壹個直觀的感受,並形成壹點理性認識。黃庭堅的《瑞鶴仙》濃縮了歐陽修《醉翁亭記》的主要內容,基本用原句連綴成篇,顯示出極高的提煉再創功力,形式上也完全變成了“長短句”。但由於近乎是文字遊戲,又不出新意,所以讀起來未免索然寡味。黃庭堅出於對《醉翁亭記》的酷愛,才有此改編。
二、作者簡介
範仲淹(969~1052),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嶽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範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三、寫作背景及解題
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已復雜而尖銳,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脅、西夏的侵略)也日益嚴重。不少有遠見的知識分子要求實行政治變革,並以範仲淹為中心,形成壹個較有進步性的政治集團,與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黨”(以夏竦、呂夷簡為中心)作鬥爭,由於大地主官僚的經濟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實權,因而以範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中的許多人物,都壹再遭到打擊,做了“遷客”。
《嶽陽樓記》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寫的。作者於前壹年出知鄧州。就是說,作記的時候,他已經是“遷客”。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遷客”往往也是“騷人”。那些“遷客騷人”,大都因“懷才不遇”而牢騷滿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幾次被貶謫、如今又做“遷客”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卻能否定壹般“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被個人得失和環境變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謂“古仁人”做榜樣,這分明是對自己的鞭策,也是對因受“邪黨”迫害而做了“遷客”的許多朋友的勉勵——首先是對滕子京的勉勵。
本文題為《嶽陽樓記》,自然要寫嶽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壹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如何才能把二者融為壹體呢?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達方式作為二者的中介。由此就形成了這樣壹個基本構思:由敘事入手到寫嶽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壹悲壹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寫作意圖。這壹構思體現在文章上,就是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自然結合。文章第壹段敘述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後,不到壹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嶽陽樓壹事。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說明他不同於壹般的“遷客”。這就對下文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乃至寫“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發作用。第二段抓住“銜”“吞”“朝暉”幾個詞,寫盡洞庭湖的湖光山色,並用“然則”轉入寫“遷客騷人”,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第三、四段分別寫“遷客騷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兩段都是先寫景後寫情,情景交融,渾然壹體,極力渲染“遷客騷人”們的悲和喜,悲則“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喜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最後再說“古仁人”的“憂”與“樂”,由此轉入議論,將文勢推向高潮,最後點明主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斯人”呼應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
四、課文註釋及譯文、分析
第壹段,敘述作記的原因。***分三層。
第壹層,“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謫”字是全文的關鍵。
第二層,“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壹個被“謫”的人而能做出這樣的成績,自然值得贊美,作者寫這幾句,正是贊美滕子京。
第三層,“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乃”字承上啟下,說明“重修嶽陽樓”是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前提下進行的。
第二段***兩層。
作者在前壹段只用兩句話交代了重修嶽陽樓的全部工程;並沒有描寫重修後的嶽陽樓如何壯麗,因為這與他所表現的主題無關。到了第二段,先寫嶽陽樓上所見的自然形勝,這就是第壹層。第壹層(予觀夫……前人之述備矣),這裏對景物的描寫也寫得很概括。因為壹則“前人之述備矣”(與前段中的“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呼應),用不著重復;二則這不是重點,僅是逐漸向重點過渡的橋梁。
第二層(然則……得無異乎),以“然則”承上轉下:既然嶽陽樓之大觀如此,那麽,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遷客”與前段中的“謫”字呼應)到這裏登高四望,觸景而生的情感豈不有所不同嗎?這壹反問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
本段和下壹段都是對“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回答。有兩層意思。
第壹層(若夫……虎嘯猿啼),交代霪雨霏霏時的景象。交代了陰風、濁浪、日星、山嶽、商旅、檣楫、虎猿等景物。多用偶句,註重形式和內容的對稱;多用四字句,氣勢宏闊。
第二層(登斯樓也……而悲者矣),寫“遷客騷人”觸景而生的“情”。景是“悲”景,因為霪雨霏霏,所以牽帶出壹系列悲景,遷客騷人也因此觸景生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本段也分兩層。
第壹層(至若……此樂何極),描寫春和景明時的景物。這裏的景物有“波瀾”、“沙鷗”、“錦鱗”、“岸芷汀蘭”、“長煙”、“皓月”、“漁人”等。因為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筆下都是令人喜悅的,令人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這裏的語言整齊明快,四字句和對偶句的使用也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第二層(登斯樓也……其喜洋洋者矣),闡述當時的心情。面對如此美景,遷客騷人也心情舒暢,用作者的話說,就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上述兩段,壹悲壹喜,不同的景物換來不同的心情,這正呼應了上文所說“得無異乎”的觀點。
這壹段是全文的重點,即古人所謂“結穴”。有三層意思。
第壹層(嗟夫……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兩段所寫的“遷客騷人”。
第二層(不以物喜……之樂而樂乎!),具體地寫出“古仁人”不同於“遷客騷人”的宏大抱負,回答了前面的“何哉”。
第三層(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確地表示了他的態度:他是把這樣的“古仁人”作為學習榜樣的。雖然沒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遷客騷人”,實際上是把他們否定了,而那種感慨系之的語氣,更加強了否定的力量。
這是文章的結尾,也是作“記”的文章格式,末尾寫上當時的時間以作紀念。
五、文章結構
全文***6段,分為五部分。
第壹部分(第1段),從滕子京在嶽州的政績寫到自己寫作《嶽陽樓記》的緣由,十分簡練地交待了時間地點和事情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屬予”,以“予觀……”引出嶽陽樓景物的特點,采用概述的方式寫出嶽陽樓風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壯觀又富於變化。用“前人之述備矣”壹句收住寫景後,筆鋒壹轉,轉入寫人,自然地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意思,總領下文。
第三部分(第3、4段),緊扣上文的“異”字細致地描繪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這陰晴兩種景象以及遷客騷人由此產生的憂、喜兩種覽物之情。
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對上述兩種覽物之情的嘆息,仍扣住“異”字進行對比,指出古仁人“異二者之為”,又用設問句引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壹方面用來申述自己的抱負——自勉,另壹方面用以規箴好友——勸友。
第五部分(第6段),交代作記的時間。
六、寫作特點
1.敘事、寫景同議論結合的寫法
課文開頭兩段,用概括的語言交待了寫作緣由,進而引出嶽陽樓景色特點,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觀感,這是敘事。第3、4段,把嶽陽樓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景物及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動的語言表現出來,這是描寫。最後,由感嘆引出作者的見解,點明中心,這是議論。這幾部分內容做到了首尾呼應,過渡自然,取材詳略適當。由敘述引出寫景,寫景中蘊含著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寫又有力地襯托了下文的議論。
2.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種氣吞山河的自然體現或者是隱約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憂讒畏譏”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難從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領會。
3.氣勢磅礴,語言形象、精練而富於音樂性,多用四字句和對偶句
語言是本文的壹大特色,緊湊的節奏,磅礴的氣勢,讀來讓人豪氣溢於胸田,“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崖”,短短幾句話,將嶽陽樓前後宏闊的景象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僅如此,即使消極景色作者也能寫得驚心動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壹個“怒”字,壹個“排”字,以整齊、凝練的對偶手法,將霪雨時分的嶽陽樓風浪大作的大氣之象形象地勾勒了出來。除此而外,文章還用了很多四字句,如“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等。除了這些,大量對偶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範仲淹《嶽陽樓記》壹出,嶽陽樓從此聲名大振。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春。黃庭堅過嶽陽,寫有“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滪關。未到江南先壹笑,嶽陽樓上對君山”(《雨中登嶽陽樓望君山》)等兩首為人所傳頌的詩。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遊登嶽樓也寫有壹首七言古詩:“帆檣才放已隱去,雲氣亂入何冥之。黿鼉出沒蚊鱷橫,浪花遮盡君山青……。”在南宋詩壇享有盛譽的詩人陳與義,遊嶽陽樓也有詩:“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旅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時。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裏,老來蒼波無限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