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水滸全傳》***120回。作者施耐庵(約1296-1370),生於蘇州城外施家港,取名彥端,字子安,號耐庵。元代至順年間與劉伯溫同榜進士,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做官。張士誠起兵後,施耐庵被邀請到了起義軍中。
後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施耐庵便帶著弟子羅貫中逃到淮安,隱居在壹個知友家中。此時施耐庵見楚州(今淮安)景色優美,就以當地的蕭湖,勺湖,越胡,洪澤湖,白馬湖,蓼兒窪湖蕩蘆葦沼澤及山東水泊梁山為背景。
更以淮安畫家龔開畫的有關《三十六人贊》為線索,閉門創作了巨作《水滸傳》,《隋唐誌傳》,《三遂平妖傳》等奇書,《水滸傳》便在此做成。我不得不佩服施耐庵的想象力,因為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前人留下的簡單素材,創作出波瀾壯闊的108將《水滸傳》。
擴展資料
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誌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百度百科-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