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鳥兒從幽深的山谷遷移到高樹上去;比喻地位高了之後,仍不忘老朋友。
出自《詩經·小雅·伐木》
伐 木(節選)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聽之,終和且平。
譯文: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裏,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擴展資料
該詩是燕樂歌詞,因而它的博愛的題旨可廣泛傳播,有壹定的影響。在藝術上它給人的突出印象有三個方面:
壹、靠頭的比興部分不僅構成比較鮮明的畫面,而且有生動的情節,它既是獨立的,又與主題部分聯系緊密,這樣,主體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於讀者和聽眾感受;
二、把被邀的客人分別用“諸父”“諸舅”和“兄弟”指代,覆蓋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對表達詩歌的題旨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作者選用詞語的匠心;
三、結尾表現的場面色彩濃麗,節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寫筵席,沒有穿插“點題”筆墨,卻成功地渲染出團結友善的醉人氣氛。詩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聞見景象,因而頗具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