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老舍先生並沒有搞錯,此處是用了移就修辭。移就,是指將用於甲事物的詞借過來用於乙事物,是壹種移花接木的手法。這裏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飾語移用到形容物上。比如:“這個工程引來的幸福水,今天灌溉著百萬畝農田。”這裏“幸福”本屬於人,今移用於水。
(1)響亮的天氣
“響亮”本是形容人的聲音宏大,這裏用“響亮”修飾“天氣”,表明天氣晴朗,人們心情舒暢,連說出的話聽起來都很“響亮”,倘若是陰天,定會有陰沈郁悶之感。
(2)慈善的冬天
“慈善”是形容人慈善、富有同情心。這裏用“慈善”點明了濟南的冬天別具特色,因為在中國北部的冬天大都陰風怒號,寒風凜冽,而濟南卻很暖和,溫暖人心,它的仁慈和善猶如慈母壹般。
此種修辭,現在文章用的雖不多,但常常還能聽到,諸如:
戰士們向敵人射出了仇恨的子彈。
他今天擁有壹個美麗心情。
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描寫的滑鐵盧戰役很精彩。
腳下是歡樂的河水。
句中用“仇恨”修飾“子彈”,“美麗”修飾“心情”,“悲慘”修飾“世界”,“歡樂”修飾“河水”,都是壹種超常搭配。
移就修辭的特點是,多用形容詞,且詞義常常不變,做句子的定語,與中心詞語往往超常搭配,它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如:
①紫色的靈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②美麗的錯誤(鄭愁予《錯誤》)
③清涼的慰藉;英勇的火炬;沈重的嘆息(舒婷《致橡樹》)
④燦爛的前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⑤絕望的死水(聞壹多《死水》)
其實,我國古代詩歌散文中,也有關於移就的運用。如:
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怒”本屬於相如,今屬於頭發。
從上面的例句可看出,移就修辭屬於非壹般的搭配,尤其適用於詩歌,它沖擊著讀者的視覺,使詩歌具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增加了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