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課時單獨講《登幽州臺歌》,因為所留時間比較寬裕,所以給學生充分的吟誦和理解空間,在下課的時候大部分可以達到背誦的程度。這首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於武攸宜旗下,屢次進言不被采納反被貶為軍曹。在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了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俯仰古今,“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向燕昭王那樣的前代賢君已成為歷史。詩人壯誌難酬,懷才不遇的惆悵和孤寂躍然紙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把個人置於廣袤的宇宙空間之下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獨愴然而涕下”,由個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無窮而人生有限的哲理。
全詩四句沒有具體的描寫,都是作者情感的抒發,通過“前”“後”之間,“古人”與“來者”之間的對比,表明時間流逝壹去不復返,通過“天地悠悠”和“獨”的對比,感受天地的廣闊和宇宙的永恒,營造出空曠遼闊的意境,奠定了悲涼孤寂的情感基調。
? 第二課時《望嶽》和《登飛來峰》
將《望嶽》和《登飛來峰》放在壹起進行,都是登山,所登的山是不同的。《望嶽》是杜甫在落榜之後依然胸有抱負,不被失敗打倒的豪情壯誌。《登飛來峰》則是王安石在初涉宦海,誌氣昂揚之作,表現出雄心壯誌,要有壹番作為和抱負。
《望嶽》開篇以設問展開“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表現了泰山在齊魯大地之間雄偉闊大的氣勢和悠久的歷史。中間四句寫仰望泰山所見,“造化鐘神秀”,連大自然都特別鐘愛泰山,將其秀美景色全集中在此。“陰陽割昏曉”同壹時間,山南山北,明暗不同。“鐘”和“割”兩個字寫出了泰山的雄姿,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活力。接下來由靜景轉為動靜,“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望著山上雲氣回蕩,欣賞著歸鳥還林的景象,勾勒出壹副天高任鳥飛的廣闊背景。“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青年杜甫決心有朝壹日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而小天下表現了詩人雖然落榜,但是依然樂觀自信,積極向上的精神!
《登飛來峰》同是登高抒懷之作。首句用誇張的手法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第二句登飛來峰頂的高塔,在晨雞報曉時分,就可以看到旭日東升。後兩句是《登飛來峰》的感想,也就是本詩的哲理所在。以景說理:我登上塔的最高層,站的高看得遠,浮雲是遮擋不住我的視線的。這裏用典來直抒胸臆,“浮雲”在古詩中往往指代奸佞小人。“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現出年少氣盛,抱負不凡的詩人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及大無畏的精神。
第三課時? 《遊山西村》《己亥雜詩》
最後將《遊山西村》和《己亥雜詩》放在壹起進行學習,兩首都是愛國詩人所作。
《遊山西村》是壹首記遊抒情詩。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寧靜歡悅的氣象。
頷聯寫山重水復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人人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下,若能鍥而不舍,繼續前行,眼前就會出現壹絲亮,堅持下去便會豁然開朗。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道出了時間萬物消長變化的哲理。
頸聯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在春社日農家祭社,吹吹打打祈求豐收。前三聯寫了外界景致,並和自己的情感相通。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盡,“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遊累了,這時候的整個大地籠罩在壹片淡淡的月光之中,村莊也染上了壹層靜謐的色彩。此時的作者辭官回歸故裏,心中雖然憤憤不平,但家鄉淳樸的生活,讓他產生無限愜意。
這首七律結構嚴謹,沒寫壹個“遊”,卻處處卻展現了標題中的“遊”字。
《己亥雜詩(其五)》寓理於景,借物抒情,? 詩人事業未竟,青春已逝,猶如落紅壹般。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以落紅自喻,表現自己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抒發了辭官南歸時的離愁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詩的情感上有壹個變化,首句點明了“離愁”更多的是政治內涵,既有對朝廷的眷戀,又有對國事的擔憂。“化作春泥更護這壹至今流傳的名句,將落紅升華到有自覺奉獻精神和人生哲理的境界。生命的意義在於為下壹代提供“春泥”,既然“落紅”會轉化為新花,又何必為落紅的命運而傷悲呢?這裏的感情轉而變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超越了自身的生命價值。
在古詩講解中,最難的莫過於作者學生對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的壹個把握。因此,關於時代感的處理方面壹定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及其寫作背景來幫助學生理解。理解了這些,學生就能明白詩人當時作詩的心境,將自己化身為小詩人,有入境之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