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3視聽詩解聖無常心聽民心聲兼聽不私枉伸信忠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3視聽詩解聖無常心聽民心聲兼聽不私枉伸信忠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 》3視聽 詩解 聖無常心 聽 民 心 聲 兼聽不私枉伸信忠

題文詩:

視聽之政,謂視 無形 ,聽細 微 聲 . 形微不見,

聲細不聞,故明君 能, 視微之幾,聽細之大,

以內和外,以外和內 . 為政之道,務於多聞,

故 是以 能, 聽察采納 , 眾下之言,謀及庶士,

然後 萬物 , 則當其目,眾音佐耳 . 道德 經雲:

聖無常心,以 民 為心 . 目為心視,口為心言,

耳為心聽,身為心安 . 故身有心,若國有君,

以內和外,萬物昭然 . 觀日月形,不足為明,

聞雷霆聲,不足為聽,故人君以 , 多見為智,

多聞為神 . 五音不聞, 不 別宮商,五色不見,

不 別玄黃 . 蓋聞明君 , 常若晝夜,晝公事行,

夜私事興 . 百姓 或有 , 籲嗟之怨 , 而不得聞,

賢臣 或有 , 進善之忠 , 而不得信 . 怨聲不聞,

則枉者 也, 不得 以 伸,進善不納,則忠者 也 ,

不 以 得信,邪者 反而,得 容其奸 . 故 尚 書 雲:

天視 也者, 自我民視 ; 天聽 也者, 自我民聽 .

此之謂也 . 至聽心聽,恭聽民聲,兼聽則明,

偏信則暗,精誠為民,選賢任能,祛奸除邪.

視聽第三[1]

原文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2]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3]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4]故《經》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5]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6]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7]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8]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9]或有籲嗟之怨而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而不得信。[10]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11]故《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12] (《諸葛亮集》、《諸葛孔明全集》)?註釋

[1]?視聽: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2]?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看和聽對於政事來說,指的是看細微之處,聽細小的聲音。[3]?幾:表示數量不多。[4]?庶士:眾民。庶,古代指百姓,眾民。《史記·秦始皇本紀》:“我事孔庶。”士,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書·多士》:“用告商王士。”春秋時,士每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祿為生。《國語·周語上》:“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國語·晉語四》:“大夫食邑,士食田。”有的也參加農業生產。《禮記·少儀》:“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春秋末年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當:對著,向著。佐:輔助。[5]?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經》雲:“道德高尚的人沒有尋常的思想,以百姓的生活為自己思想的核心。為百姓而看,為百姓而說,為百姓而聽,壹己之身因百姓安寧而安寧。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四十九》))[6]?昭然:清楚明白的樣子。[7]?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只見日月的形狀,不能被稱為是目光敏銳的人,只聽到雷鳴聲,不能被稱為耳聰的人,因此君王應以多見多聽為神明智慧。[8]?五音:亦稱“五聲“。指中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五音中各相鄰兩音間的音程,除角與徵、羽與宮(高八度的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余均為大二度。五色: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其他為間色。《禮記·禮運》:“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孔穎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五方也。”亦泛指各種顏色。《荀子·勸學》:“目好之五色。”玄黃:黑色和黃色。《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後因以玄黃指天地。不足以為聽,《諸葛孔明全集》作“不足以為聰”。[9]?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聽說智慧超人的君主就像晝夜,公事和私事都能處理得很好。[10]?籲嗟:憂愁感嘆。[11]?則枉者不得伸:就會使有冤屈的人不能伸冤。枉,冤屈。[12]?《書》:指《尚書》。《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譯文

為政之道在於能看到不被重視的問題,聽到不為人知的意見。因此能觀微聽細,使下情能上達,以鞏固國本,安定民生。能采納臣子以及庶民的意見,則萬物皆為其目,眾音皆為其耳,如此,君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書經上說:「聖人沒有固定的意見,完全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人的身體接受意誌所主宰,壹國之君就如同人的意誌,內外相應和,則全國壹片祥和。國君雙眼只觀日月,而不察民情,就稱不上目明;雙耳只聞雷霆之聲,而不聞民意,就算不上耳聰,所以為人君要多關心百姓疾苦,才識聖明之君。未曾聽過音樂,就無法分辨音階高低;不觀察萬物,就無法辨別出顏色的變化。我聽說聖明的君主處事像白天和黑夜交替運行壹樣,白天處理公務大事,晚上處理後宮私事,有時百姓的怨憤嘆息不能聽到,有時臣下進諫忠言卻得不到信任。聽不到百姓怨憤的聲音,遭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訴;進諫忠言而不被采納,忠誠的人就得不到信任,反而會使奸邪之徒受到縱容。所以《尚書·臯陶謨》上說:“君主要察看下面的情況,從我們老百姓看起;君主要傾聽下面的聲音,也要從我們老百姓聽起。”說的就是關於視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