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柳的詩句和解析

關於柳的詩句和解析

1. 關於柳的詩句及含義鑒賞

壹、“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壹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壹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裏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壹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 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壹絲柳、壹寸柔情。” 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折柳”詩詞中,還有壹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於蓮花樓,唱了壹首詞,末壹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壹個多月。後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壹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裏,回家後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壹唱陽關後,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 分別時為什麽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壹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壹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壹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於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壹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願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後,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壹切順遂。這壹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壹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後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壹,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壹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 “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壹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壹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壹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並不是壹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壹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後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並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壹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

2. 關於柳的詩 加賞析

詠柳作者:賀知章 年代:唐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賞析:這是壹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壹年壹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壹種迷人的意態。

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

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壹樹高”,壹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

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

《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

這裏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壹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

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壹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壹連串的形象,是壹環緊扣壹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麽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壹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

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麽截然的分別。

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3. 柳的詩句及賞析 學習古文的方法

詠柳⑴ 唐 賀知章 碧玉⑵妝⑶成壹樹⑷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⑸。

不知細葉誰裁⑹出, 二月⑺春風似剪刀。 註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

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

這裏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裝飾,打扮。

⑷ 壹樹:滿樹。壹,滿,全。

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壹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壹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形容壹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仲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 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壹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

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題解 這是壹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賞析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

首句“碧玉妝成壹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

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

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壹個設問句。

“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

這樣壹問壹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李商隱的《柳》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壹首七絕。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後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

句句寫柳,而全篇不著壹個“柳”字;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贈柳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未知 章臺從掩映, 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 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 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 青樓撲酒旗。

註釋: 《贈柳》,其實就是詠柳。詠而贈之,故題曰“贈”。

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並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枝作。由於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壹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壹地壹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裏。

“掩映”、“參差”,是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

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

“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的贊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色綿延不斷。

壹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壹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後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見到青青的柳色向遠方伸去。

“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所系,緊隨不舍,最後直至青樓酒旗、柳花似雪之處。

“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裏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

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雕謝不遠。兩句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

紀昀評此詩雲:“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

(《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清代王士禛說:“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粘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帶經堂詩話》)此詩全篇八句,純用白描,篇中不著壹個“柳”字,卻句句寫柳。而且,仔細玩味,又會發覺它們既是寫柳,又象是在寫人,字裏行間,仿佛晃動著壹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風流韻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愛。

她也許是詩人的友人,也許就是詩人的情人,由於某種原因,他們分離了。詠柳即詠人,對柳之愛憐不舍,即對其所愛之人的依戀與思念。

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離,正是此詩藝術表現的巧妙之處。馮浩說此詩“全是借詠所思”(《玉溪生詩集箋註》),大旨是不錯的。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於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

先寫春日之柳、春風蕩漾,百花爭艷,樂遊苑上,士女如。

4. 寫柳的古詩及其賞析

對柳的吟詠: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色青青柳色新”——王維(唐) ——《渭城曲》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唐)——《竹枝詞》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唐)——《錢塘湖春行》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鞏[宋]——《詠 柳 》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唐)—《詠柳》

還有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唐 杜甫《臘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不覺春風換柳條

唐 韓滉《晦日呈諸判官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唐·劉方平《代春怨》

落花滿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風弱知催柳,林青覺待花

唐·盧僎《歲晚還交臺望城闕成口號先贈交親

弱柳千條杏壹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唐·溫庭範《題望苑驛》

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

宋·張來《春日》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宋·蘇軾《壹叢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宋·李清照懈戀花》

楊柳不遮春色斷,壹枝紅杏出墻頭

宋·陸遊《馬上作》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宋·辛棄疾《感皇恩·為範倅壽

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

清·洪異《長生殿·禊遊》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色青青柳色新”——王維(唐) ——《渭城曲》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唐)——《竹枝詞》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居易(唐)——《錢塘湖春行》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 鞏[宋]——《詠 柳 》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唐)—《詠柳》

5. 關於柳的詩 加賞析

詠柳

作者:賀知章 年代:唐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賞析:

這是壹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壹年壹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壹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壹樹高”,壹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壹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絳”,“綠絲絳”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壹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壹連串的形象,是壹環緊扣壹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麽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壹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麽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6. 與柳有關的古詩詞賞析

古今詠柳詩詞集萃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讀與寫 閱讀:116次

采 薇 《詩經·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註]《詩經·小雅·采薇》寫的是出征士兵保家衛國懷念親人和鄉土的情思,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以楊柳作為意象的最早的壹首詩。其大意是:當初我們出征啊,楊柳飄拂依依;如今我們歸來啊,卻是雨雪漫天紛飛。

詠 柳 [宋]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註]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通過對柳樹“倚得東風勢便狂”“飛花蒙日月”的描摹,寫出了那些得誌便猖狂的小人;並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們必無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

如夢令 《紅樓夢》

豈是繡絨殘吐,卷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

此詞是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人物史湘雲所寫的“詠柳”詞,讀來別有生趣。

鷓鴣天 詠柳

意在閑閑

雨過新晴五月天,壹時光景盡清妍。

籠煙流翠添嬌態,間有蝴蝶舞蹁躚。

柳腰瘦,葉眉歡。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慣作離情訴,我今翻成嫵媚篇。

[註]這是壹位網友所寫的“詠柳”詞,有古人遺風,更具時代新意。

(曉 雨/輯)

/onews.asp?id=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