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伸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少孤貧,能刻苦自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仁宗寶元三年(1040),與韓琦同任陜西經略副使(掌管邊防軍事的副長官),對鞏固邊防頗有貢獻。康定元年(1043)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推行政治革新,因保守勢力反抗而失敗,被貶為地方官。後死於赴潁州途中。謚“文正”。
範仲淹詩、文、詞都有成就,語言簡練,風格豪邁。詩歌創作繼承了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給以後的詩文革新運動開了先河,有《範文正公集》。
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壹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麽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壹齊響起,叢山峻嶺之間,落照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剛。
壹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裏。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誰能安然入睡,將軍白了頭發士卒淚流不盡。
簡析
範仲淹少有大誌,長有作為。作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兼文學家,他的作品往往帶有政治家獨有的遠見卓識,給讀者以深刻啟迪。例如他的散文名作《嶽陽樓記》,借洞庭湖景色變化引起的不l同感受,宣揚壹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所謂“古仁人之心”,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人生理想,具有壹種催人奮發的感召力。《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和同類題材的作品壹樣,也描繪了邊塞的荒寒,以及戍邊將士生活和精神的痛苦,但同時又突出了“燕然未勒歸無計”的思想。將士們處在險惡的環境中,既有生命危險,又經受著懷鄉思親的精神折磨,這些固然值得同情,但不能以“婦人之仁”去同情。個人的痛苦和軍人的使命相比較,鞏固邊防以捍衛國家的安寧要重要得多。“燕然未勒”,“歸’’就無從談起──這才是鼓舞士氣、振奮軍威的大道理。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討伐,而事起倉卒,將不知兵,兵不知戰,以致每戰輒敗。範仲淹移知延州後,他壹方面加強軍隊訓練,壹力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取守勢而不輕易出擊,才使局勢以滿頭白發的將軍形象收束全篇,章法結構頗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