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我畢業後到司馬小學任教的第壹年,當時教的也是四年級。當年學校組織參加了壹個《小百花》的征文活動,我班學生許丹丹的作文《跪燈》因選材新穎被刊登在新壹期的《小百花》雜誌上。也正是有了這壹次《小百花》搭建的舞臺,讓我知道了原來我們農村的孩子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
今年,所教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編排有“綜合性學習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了解、學習、積累並仿寫現代詩歌。說實話,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在以往的考試中基本不作為考點,所以,依據“考什麽教什麽”的原則,老師們也不會在這方面下很大的勁兒。也許是受自己從小對詩歌的喜愛所影響,從壹開始,我就為“詩歌”訂了壹個學期的計劃(學習了解、積累摘抄、辦手抄報、詩歌朗誦、詩歌創作)。詩歌創作是最終目標,也是貫穿整個學期的壹項學習任務。孩子們依興趣有感而發,隨性而寫,我只負責收集整理,表揚鼓勵……沒想到壹個學期下來,竟也有滿滿的收獲和驚喜!
幸而又有同事宋姐的搭橋推薦,《小百花》雜誌居然為我們班的孩子們出了壹期詩集專刊!
“無心插柳柳成蔭”,二十多年裏,與《小百花》之緣見證了我教學成長的歷程。也讓我再壹次想起那句話——“讓教育多壹些堅持,少壹些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