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白生活的時代的歷史背景,以及處世風格.
李白——千載獨步,詩仙 酒隱天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 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詩人,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李白在我國歷史上向來有“詩仙”之稱,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李白最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我國文學史上屈原之後又壹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 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壹吐就半個盛唐。”這是著名作家余光中對李白的贊嘆,短短幾句話便道出了李白的豪氣之情。在中國的詩史歷史上,李白的貢獻不可謂不大,現如今流傳下來的詩有幾百首,且很多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李白除了是壹位偉大的詩人外,還是壹位高風亮節之人,這壹點從他的號“青蓮居士”便可看出,壹句“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足以使人們見識到他的氣魄。 豪邁奔放,不醉狂生笑蒼 穹 李白,生活在唐代最繁榮 昌盛的時期,受傳統思想意識熏陶與當時時代精神的激勵,早年就立下“願為輔弼”、“濟天下”,而後“功成身退”的人生大誌。這也算得上是他的理想。 要知道,李白是個功名心 很強的人,他有著很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又不願從軍邊塞,而是寄希望於風雲際會,始終懷著“平交王侯”、“壹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蓋世功業之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的願望。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是壹 個缺乏現實感的理想主義者,他對自己的人生設計是功成身退。身退以功成為前提,而功成的方式又是“不屈己,不幹人”,壹飛沖天,壹鳴驚人。正是因為他狂放的性格和行為觸怒了朝中權貴,最終他被迫離開長安。離開長安後,他又先後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驚世傑作。這些“醉人”的詩篇,或抒發豪情壯誌,或揭露世俗黑暗,或反映仕途險惡,或體現困頓中的矛盾心理。 對於李白的壹生,我們可 以用詩人、神仙、隱士、酒徒、流浪者來稱謂他。他的壹生都在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中度過的,在不知胸中塊壘是什麽的矛盾中,或借酒消愁,逃避酒鄉;或作詩訪友,疏泄心情;或寄情山水,排遣憂憤以自娛。但是無論他處於何種境況,甚至是逆境,他的詩中總有那麽幾分豪邁奔放,有壹種欲超脫世界的張揚,有壹種不醉狂生笑蒼穹的個性。也許這就是他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吧! 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有 很大的差別,李白時常處於苦悶、傷感和憤激之中。於是,便爆發出雷霆般的痛苦和憤怒,高呼要烹羊宰牛,典裘賣馬,“壹飲三百杯”、“同銷萬古愁”,以此來宣泄不能實現理想的怨懟。他不止壹次地在飲酒詩中揭露李唐王朝的黑暗面,諷刺和抨擊最高統治者的荒淫和暴虐,其筆鋒之犀利,感情之憤激,抨擊之猛烈,為古今中外詩人所罕見。 壹方面李白有著儒家的用 世思想,希望“濟蒼生”、“安社稷”,另壹方面又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李白,人如其名,英氣勃勃,狂放不羈。他愛大自然,遂遍訪名山大川;愛豪俠隱士,遂隱居求道;亦有遠大的政治抱負,想學黃霸之術。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壹種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李白壹生懷著崇高的理想,但始終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於酒,將激情傾註於詩。如此傳奇色彩的壹生,如此才華橫溢的壹個人,真像壹場華麗而充實的夢。為報國,李白曾進出長安,更曾因而蒙冤入獄,其最終郁郁病故。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 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氣來、情來、神來,這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他也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壹位詩人。從古至今,李白在世人心中的形象總是與酒、詩有著不解之緣。 的確,他的詩不拘前人章 法,自拘壹格,不屑於古體詩工整的對仗和細微的雕琢,而是以大刀闊斧的氣勢和遼闊的意境,抒寫著他所生活的那個朝代和自己胸中的塊壘,袖口壹吐就是半個盛唐。 在我國,若是哪個人能背 上幾首古詩,其中必定有壹首是李白寫的;壹個人即使很少聽過幾個有關於古代詩人的典故,但在很少之中肯定有壹兩個是關於李白的。壹千多年來,人們在戲文裏唱他,小說裏寫他,傳說裏神化他,足見他的影響力之大。因此,李白之後的詩人,大都對他推崇備至,尊他為“詩仙”,說他“千載獨步”。 然而,話又說回來,我們 對詩人的評價又離不開時代的限制,我們不能斷章取義,但李白詩歌的成就是不容懷疑的。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有:陳子昂、賀知章、孟浩然、張九齡、王維、王昌齡、韋應物等。李白則如異軍突起,橫掃詩壇,足見其功力,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也自嘆不如,贊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的詩豪邁瑰麗,詩裏 有突破現實的幻想,有對當時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對政治黑暗的抨擊。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暢的特點。許多詩篇都表現了他豪放的氣概、豐富的想象和熱烈的感情,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名作。而他這種不與奸臣同流合汙的高尚氣節,至今仍被後人所標榜。 懷才不遇,直至郁郁而終 李白在年少時就已顯山露 水了,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其間曾因吳筠等人推薦,於天寶初,任供奉翰林。 唐玄宗自從有了楊貴妃之 後,便開始不理朝政,整日整夜地陪著貴妃花天酒地,只顧著自己享樂,把壹切政事都交給了大奸臣李林甫,經常留在宮裏尋歡作樂,連每天例行的早朝也懶得上了。 唐玄宗、楊貴妃每天飲酒 作樂,少不了叫人奏奏音樂,唱唱歌曲,但是宮裏原來的壹些老歌詞都聽膩了,他想找人來給他填點新歌詞。 因此,李白就登上了“政 治舞臺”。官員賀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說,長安新來了壹個大詩人,名字叫李白,他簡直就是壹個天才,無論做詩還是寫文章都很出色。唐玄宗原本是個愛才惜才的人,對於李白的名聲也是早有耳聞,就吩咐賀知章趕快通知李白進宮。 其實,李白還是壹個很有 政治抱負的人,他生性高傲,對當時官場上的腐朽風氣很不滿意,希望得到朝廷任用,讓他有機會施展政治上的才幹。這壹次到長安來,聽到唐玄宗召見他,不用言語,只看他的五官就已深深地感到他內心的高興。李白還以為自己以後能為民請命了,誰知召見後,唐玄宗覺得李白是個人才,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李白專門給他起草詔書。眾所周知,李白嗜酒如命。雖然他進了翰林院,但他依然改不了這個習慣,只要壹有空兒,他就找壹些詩友到長安酒店裏去喝酒。 這壹次,唐玄宗為了博得 楊貴妃的歡心,就叫樂工寫了壹支新曲子,可還沒填上歌詞,就命令太監去找李白。誰知該太監找遍了整個翰林院都沒有見到李白的影子,仔細查詢才得知,原來他喝醉了酒,躺在那裏睡著了。於是,太監們就七手八腳把李白拉進轎子擡到宮裏。 李白進了內宮之後,擡頭 壹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禮,但是身子卻不聽使喚。太監們見他醉得厲害,就有人拿了壹盆涼水潑在李白臉上,李白這才漸漸醒過來。由於唐玄宗十分愛他的才,所以並沒有責怪他,只是叫他馬上把歌詞寫出來便可。太監們忙著在他面前的幾案上放好筆硯絹帛。這時,他席地坐了下來,忽然覺得腳上穿著的靴子很不舒服,他壹眼看見身邊有個年老的宦官,就伸長了腿,朝著那宦官說:“您幫我把靴子脫下來!” 誰知道那個老宦官竟是唐 玄宗十分寵信的宦官頭子高力士。他平時仗著皇帝的勢,在官員前作威作福,現在壹個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脫靴,簡直把他給氣昏了。但是礙於唐玄宗在旁等著李白寫歌詞,高力士掂量了再三,還是忍辱負重裝著滿不在乎的樣子,面露微笑地說:“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沒辦法。”說著就很識趣跪著給李白脫了靴子。 李白脫了靴子後,連正眼 也沒看高力士,拿起筆來龍飛鳳舞地寫起來,沒有多少時間,就寫好了三首歌詞交給唐玄宗。唐玄宗反復吟了幾遍,覺得文詞秀麗,節奏鏗鏘,確是好詩,馬上叫樂工演唱起來。唐玄宗十分贊賞李白,但是那個給李白脫過靴子的高力士卻記恨在心。 這壹天,高力士陪著楊貴 妃在禦花園裏賞玩景色。楊貴妃很高興地唱起李白的詩來,高力士故意裝作驚訝地說:“哎呀,李白在這些詩裏侮辱了貴妃,您還不知道嗎?”楊貴妃奇怪地問怎麽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葉地制造了壹些謠言,說李白寫的詩裏有壹句話,把楊貴妃比作漢朝壹個行為放蕩的皇後趙飛燕,是有心諷刺她。楊貴妃聽後氣就不打壹處來,後來,便有意無意地在唐玄宗面前講李白的不是之處,唐玄宗漸漸對李白也看不慣了。 李白也是壹個識趣之人, 他看出了在唐玄宗周圍都是壹些趨炎附勢的小人,自己若留在唐玄宗身邊,不過幫他解悶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為是不可能的。於是,到了第二年春天,李白就上了壹道奏章,請求辭官還鄉。唐玄宗便順水推舟地批準了他的要求,為了表示他愛才,還賜給李白壹筆錢,並派人送他回家。李白自從辭官之後,又重新過起了詩人自由自在的生活。 後世評價——如此隱士 縱觀李白的壹生,在仕途 上,事事不如意,歷經磨難;在行為上,功名強至乞求權貴;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憤世嫉俗。 李白為後人留下的詩歌中 ,處處充滿了浪漫氣質的誇張之詞,豪言壯語中時時表現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對現實不滿集中於從政之誌無法實現上,痛恨厭惡的只是阻塞了他上進之心的小人,而對皇帝、權貴的不滿則是怨恨他們慧眼不識自己的才幹。然而,縱然他有才華,終抵不過狂傲不羈的性格,因為這註定了他與官場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說皇帝與權貴不識才而造成他仕途之路受挫的話,那麽,他自己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不能仕的又壹重要原因。 如果說他壹輩子功未成, 身也未退,那麽,他壹生也未真正安安靜靜地隱居過。同樣,他在文學創作上的個性解放、傲岸超然、縱情自適,和他獵取功名強烈從政的委曲求全,使他壹生陷入痛苦的矛盾中,詩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能在主觀上統壹起來,給後代具有個性又頗受壓抑的讀書人們,留下了極好的渲染素材與反思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