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將琴、棋、書畫融合到茶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宋代茶文化走向成熟的標誌。許多偉大的作家,如蔡襄,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蘇軾,蘇轍,黃庭堅,陸遊,都喜歡它,並留下了許多著名的文學名著。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廢除了團餅茶。皇室提倡喝散茶,在民間流行起來,將煎制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壹次革命。在明朝,茶葉生產有許多發明。在綠茶生產中,改進了蒸青工藝,產生了炒青工藝。花茶的制作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很多花都可以用來制作花茶。此外,烏龍茶和紅茶也出現了。
明代的“文人茶”也頗有特色,尤其是吳中四傑。文徵明、唐寅、朱允明、徐禎卿這四位傑出的文人,才華橫溢,酷愛茶,開創了“文人茶”的新局面。他們在品茶時更強調自然環境的選擇和審美氛圍的營造,使品茶成為順應自然、回歸自然的高雅活動。這在他們代代相傳的傑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晚明文人對品飲境界的追求有了新的突破,註重至善至美的境界。充分融入品茶活動,並進壹步達到超越與天人合壹的精神境界,提出了茶道理論並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這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和超越。
散茶被國王封為貢茶,其簡單自然的飲用方法廣受人們喜愛。明代茶學的興起,以大量的茶學著作,促進了散茶外觀和品質的改善和提高。散葉茶中的許多名品也逐漸嶄露頭角。比如龍井、碧螺春。
茶館,古稱茶樓、茶樓、茶坊。萌芽於唐代,發展於宋代。這是《清明上河圖》裏描寫的。茶館的發展在明清時期更為典型,尤其是清代,茶館最為繁榮,數量眾多。並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飲茶習慣和茶樓文化娛樂活動形式。茶館已經成為社會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茶已經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民俗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從茶宴、茶會、茶道發展到茶館,反映了茶活動從貴族、文人轉向大眾化,成為全民活動。並且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形式和生活方式。可見人們對喝茶的喜愛。
明清時期發展成熟的“功夫茶”,至今仍是茶館制茶的主要方式。明清品茶飲茶最大的成就是“功夫茶藝”的完善。
功夫茶是文人為了滿足泡茶的需要而提煉出來的品茶技藝。明代形成於浙江周邊城市,傳至福建、廣東等地,清代以閩南、潮汕為中心遷入。至今享有“潮汕工夫茶”的盛譽,成為當今茶館制茶的主要方式之壹。
清初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中描述功夫茶藝術:功夫茶講究茶具的藝術美、沖泡過程的美、品茶時的意境美,也追求環境美、音樂美。明清茶人把茶藝提升到了極致,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