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春天的詩句和壹百五十字的賞析

關於春天的詩句和壹百五十字的賞析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註釋

人間①四月芳菲②盡?山寺③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④轉入此中⑤來

①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

春曉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絕 類別:記時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釋

註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

然後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壹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

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

了壹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壹次花開花落。思想著這壹年壹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回心頭。

②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艷盛的陽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相傳為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為我國佛教勝地之壹。

④不知:豈料、想不到。

⑤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裏。

這首七絕是壹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於江州。是說初夏時節詩人來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壹片盛開的桃花;原因惜春、戀春之情,怨恨春去無情,誰知是錯怪了春,原來它並未歸去,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壹樣,偷偷地躲到這山寺裏來了。這首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於情趣,啟人神思,惹人喜愛,是唐人絕句中又壹珍品。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全唐詩佳句賞析》/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初夏,當時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任上。這是壹首紀遊詩,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關於他寫這首詩的壹點情況,本集有《遊大林寺序》壹文,可參考。

全詩短短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麽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壹番紀述和描寫。但細讀之,就會發現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憶江南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詞 類別: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1]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2]

能不憶江南。

註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雕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壹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壹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艷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著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壹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余情搖漾的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