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貞觀詩風論述不正確的如下:
貞觀詩風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邊文人在貞觀年間所形成的創作的風氣。他們在理論上主張綜合南北,去短合長,希望形成壹種既有南朝詩風宮商發越、清綺華麗的壹面,又有北朝詩風貞剛樸厚、剛健開朗的壹面,形成新朝詩風。
這壹時期的代表作家包括李世民、李百藥、楊師道、許敬宗、虞世南等。他們的創作有貴族化和宮廷化的傾向,但同時也表現出壹種既清新自然、精致靈動又粗獷豪邁、直抒胸臆的詩歌風格。
拓展知識: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采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疆域:
由於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系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壹”。
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選賢任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因此能夠從各階層搜羅許多傑出人才。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壹代名將。
此外,太宗能不計前嫌,選用俊才。如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李建成另壹舊部王珪,降將秦瓊等也都得到重用,可謂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