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慶和袁熙
宋代:辛棄疾
壹夜東風妝點千樹花,吹落星雨。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
飛蛾,雪,柳,金線,笑,香都走了。在人群中尋找他,突然回頭,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
翻譯:
煙花就像東風吹散的千萬株花草樹木,壹朵接壹朵地落下來,仿佛星星點點地落下來。豪華的車廂裏充滿了香味。鳳笛悠揚的聲音到處回蕩,玉壺般的月亮漸漸西斜。魚燈籠和龍燈整夜跳舞,笑著,鬧著。
美女頭上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著與人群同行,只有衣服的香味還在黑暗中飄蕩。我在人群中找了她壹千遍,突然轉身,卻不經意間在散亂的燈光中找到了她。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南宋惜春元年(公元1174)或惜春二年(公元1175)。當時強敵壓境,國勢衰微,而南宋統治階級卻沈溺於歌舞升平,粉飾太平。洞察時勢的辛棄疾欲補天,恨不能自求多福。他滿懷激情和怨恨,交織成這幅袁尋找的畫面。
贊賞:
“東風夜開千樹,繁星似雨”:東風尚未催花開,卻已先吹盡了元宵節火樹銀花。它不僅吹走了地上的鼻煙,還從天上吹落了像雨壹樣的五顏六色的星星——煙花。
先是沖上天空,然後從空中落下,像流星雨壹樣。這是唐代岑參的“春風化雨,吹開萬株梨花”。然後寫壹個有車馬,有鼓樂,有燈光,有月光的人間仙境。
寫了上百部“社火”劇,有民間藝人載歌載舞,龍龍滿場,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接。其間“寶”“雕”“鳳”“玉”都是各種美言。
只是為了給元宵之夜的氣氛壹個生動的境界描述,也許境界不是筆墨所能寫出來的,但好在有這些美好的文字,只是幫忙而已。這也是對詩中女主角的含蓄褒獎。
“在人群中找他,我突然回頭,那人就在那裏,燈光昏暗。”經過上千次的尋找,我終於在壹個燈火闌珊處找到了她。人們在熱鬧的場中自得其樂,陶醉其中,而她卻遊離在熱鬧的圈子之外。
獨自站在“昏暗的燈光下”充分表現了“那個人”的獨特與孤獨“眾裏尋她千百度”描述的是尋找的痛苦,“突然”壹詞描述的是找到對的人後的驚喜。
這裏作者用含蓄的語言表達了人物的內心活動。這首詞先是用了大量的筆墨渲染元熙的熱鬧場面,最後突然轉筆冷清,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在境界上造成了鮮明的對比,加深了整個詞的意境,而且對人物起到了很好的強化和突出作用。
燈光寫得越熱鬧,“人”越孤傲,人越健忘,看到的“人”的風土人情就越不壹樣。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整個詞體現了壹個孤獨、獨立、孤立的女性形象。
作者寫出了這樣壹個拒絕隨波逐流,對自己漠不關心的女性形象。辛棄疾主張抗戰,屢遭排擠,但他意誌堅定,寧願過孤獨閑適的生活。
這個詞沒有附和投降派,而是藝術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個人就在那裏,燈火闌珊處”壹直被人傳誦。
作者介紹:
辛棄疾(165438+5月28日040-1207-65438+10月3日),原名譚甫,後改為佑安,號稼軒,山東濟南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姚強鎮四豐閘村)人。
南宋豪放的詩人、將領,素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並稱為“蘇信”,與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在晉國。他是壹個抗金歸宋的少年。他曾擔任江西和福建的使節。
著有《美琴十論》、《九論》,為陳占壽提供了謀略。因與執政的和平派意見不合,被彈劾辭職,隱居山林。凱西北伐前後,先後任紹興知府、鎮江知府、蜀黍。
禧三年(1207),辛棄疾逝世,享年68歲。後贈給少師,謚號“鐘敏”。辛棄疾壹生致力於光復,並為自己的成就而自贊,但命運多舛,壯誌難酬。
但是,他對恢復中原的信念從未動搖。而是把自己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全部激情和關切、憂慮都投入到了詩歌中。他的詞題材廣泛,善於用典。
他表達了恢復民族團結的愛國熱情,傾吐了悲憤,譴責了當時統治者的屈辱與和平;也有很多作品是歌頌祖國河山的。現存600余字,其中有《賈集》和《短句集》,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