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李白《夏塞曲》全詩註釋翻譯賞析

李白《夏塞曲》全詩註釋翻譯賞析

《夏塞六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壹組詩。這六首詩都是以唐代流行的樂府為題材,主要敘述漢武帝平定匈奴入侵的史實。詩中有對勇士金戈、鐵馬、勇鬥的贊美,也有對閨房柔情的描寫。內容極其豐富,風格輕松奔放,豪氣十足,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插頭下的六首歌

壹個

五月的天山下雪,沒有花,只有冷。

我聽見笛聲裏柳暗花明,卻不曾看見春色。

肖戰隨金鼓(三),夜枕玉鞍。

我希望掛在腰間的劍,能迅速平定邊境,為國效力。

其次,

天兵到北方不毛,胡媽要到南方喝酒。

身經百戰是莫大的榮耀。

捧著雪海飯,吹著沙子睡覺[6]。

為什麽不打破月亮的家庭,然後提高妳的枕頭?

第三

馬如風,鞭出橋。

彎弓告別月,插羽破蒼天驕。

當星星溶解後,海霧就消失了。

成功畫林亭,絕於霍樸瑤⑾。

第四。

白馬金塞,雲沙繞夢。

這是壹個悲傷的節日,我記得遙遠的邊城。

秋飛螢窗滿,月霜晚。

毀梧桐葉,曉颯海棠枝[13]。

壹直看不到[14]壹個人,淚流滿面才知道自己。

第五。

賽祿乘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⒂。

月亮的邊緣有弓影,雙虎拂劍花[14]。

玉通未進,少婦不長。

第六。

篝火移動著沙漠,甚至照耀著甘泉的雲朵。

漢獻帝舉起寶劍,喚李將軍。

兵在天,鼓在龍底聞。

勇敢狂奔,惡魔氣息壹戰幹凈..

給…作註解

(1)天山:指祁連山。

⑵折柳:即“折柳”,古樂稱謂。

⑶金鼓:指鑼,行軍時打,撤退時響。

(4)天兵:指漢朝的軍隊。

5.標題:負債累累。什麽:很多。

[6]海:茫茫大海,大沙漠。龍頭:田。

(7)高枕無憂。

(8)鞭子:鞭子揮動時發出聲音。魏橋:在長安西北的渭河上。

(9)天驕:指匈奴。

⑽海霧:沙漠中的霧是指戰爭的氣氛。

⑾林亭:麒麟亭。霍樸瑤:也就是霍去病。

⑿雲砂:細碎的石粒,指邊塞風光。

【13】沙糖:植物的名字,果實的味道像李子。

【14】獨處:“獨處”是樂府中壹個古老的話題,它吟誦的是妳看不見的孤獨和憂傷。

⒂虎與竹:軍事象征。龍沙:白龍堆是指長城外的沙漠。

⒃劍花:劍刃表面的冰裂紋。

⒄:很遠。哦:唉。

⒅甘泉:甘泉山,秦代甘泉宮依山而建,漢武帝擴建。

招數:滿。狄龍:在山坡下。

⒇否定:依靠。妖氣:指敵人。

第壹:樓蘭:這是指入侵西北的敵人。

當他成功地畫出林亭時,他是火瓢瑤獨有的。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在抗擊外來侵略的戰鬥中,霍去病第壹個英勇殺敵,展示麒麟閣,獲得最高榮譽。詩中極力歌頌霍去病反抗外國統治者侵略的功績,充滿了朝氣和活力。

翻譯:

壹個

五月的時候,山裏還飄著雪花,只有花開的時候刺骨的冷。

笛子在奏“斷柳”的曲子,何處尋柳的綠春?

黎明隨著號令聲而戰,夜晚在鞍上而眠。

我只想用掛在腰上的劍為國王打敗敵人。

其次,

我軍進軍北大荒,因為那裏的遊牧民族經常南侵。

他拖著長矛上戰場,打了很多仗,只是因為被皇帝照顧得太深。

在大沙漠裏,我成群結隊地吃雪,晚上刷掉沙子,露宿荒野。

我們什麽時候才能打敗敵人,然後高枕無憂?

第三

戰馬如壹陣風般疾馳,伴隨著清脆的馬鞭揮舞之聲,快速奔出渭河大橋。

我們全副武裝離開北京前往邊疆,奉命打垮入侵的匈奴。

敵軍被瓦解,邊境危機解除,敵營空虛,戰爭氣氛消失。

霍去病是唯壹壹個把麒麟閣畫得很有成就的人。

第四。

那白色的駿馬,那沙質的邊塞,那細膩的石頭顆粒,都是妳夢寐以求的。

這悲傷的壹天是無法忍受的。我想念遠方守衛邊疆的妳。

秋天,螢火蟲繞著紗窗飛,月光久久照在我的閨房前

秋天梧桐葉盡毀,秋海棠空枝更是蕭條。

我經常壹個人唱《獨孤》,雖然流了很多傷心的眼淚,但這壹切只有我自己知道。

第五。

匈奴悍然入侵,掠奪秋收的糧食,朝廷派兵反擊。

將軍奉命出兵,將士行軍至長城,臨時在龍沙壹帶紮營。

邊塞月色伴弓影,胡地冰雪拂刃。

兵遠入玉門關,少婦不可長嘆。

第六。

篝火在大漠深處燃起,壹直延續到甘泉宮,照亮了甘泉宮上空的雲朵。

漢武帝壹怒之下揮劍把李廣將軍叫了回來。

戰鬥的氣氛彌漫天空,震耳欲聾的鼓聲即使在山坡下也能清晰聽到。

管理戰場靠的是勇敢的精神。在戰士們的英勇戰鬥下,敵人在壹次戰鬥中被消滅了。

贊賞:

李白有六首名為《夏塞曲》的歌曲。宵遠·石雲說:“這首《軍樂》也是壹種風格。”這組詩和初唐、盛唐的其他許多邊塞詩壹樣,以樂觀的基調和瑰麗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面貌。

壹個

第壹句“天山五月雪”已經緊扣主題。5月,大陸盛夏。韓愈說“五月石榴花艷,枝繁葉茂,孩童始長”,趙薇說“和如春秋純,五月上善勝遊”。然而李白寫的五月卻在果醬之下。在天山,妳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很不壹樣的。天山與世隔絕,終年積雪。這種大陸和要塞同季景色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到了。但他並沒有詳細客觀地描寫,而是用淡淡的筆慢慢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沒有花,只有冷。”“冷”字隱隱約約透露出詩人心境的波動,更何況《折柳》在寒風中的蕭瑟曲調!春天在邊疆是看不見的,人們只能從笛聲中接收它,享受它。《折柳》是壹首為樂府而作的橫吹曲,寫的更多的是旅人的哀愁。在這裏,詩人對“聞柳”的書寫也包含了壹層蒼涼苦澀的情緒。他通過吹笛子來渲染氣氛。沈德潛評價這首《夏塞曲》的前四句說:“四個字直下,這是以前沒有的。”他還說:“如果妳生氣了,妳就不會被束縛。”詩為五律,二聯承意,習以為常。但李白隨首聯之勢而下,不肯稍作收斂的蒼涼意境,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直線、奔放的語言為特征。

“肖戰隨金鼓,夜枕玉鞍。”古時候要打雉鼓才能控制士卒的進退。這種情況寫了五六句。語義的轉變從蒼涼變成了壯闊。詩人想象自己來到了天山腳下的邊塞,整天過著緊張的戰鬥生活。白天在鑼鼓聲中行進,晚上就著馬鞍打個盹。在這裏,“肖戰”對應的是“晚上睡覺”。當作者打算總結在部隊壹天的生活時,軍事形勢緊張而緊迫。士卒的命令中禁止使用“隋”字。“抱”字描繪的是士卒夜間守衛的情形。第二句話講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他們戍邊備戰,人人奮勇爭先的心態也表露無遺。

尾聯“願腰下壹劍,直斬樓蘭。”斬樓蘭:據《漢賦解子傳》記載:“漢朝時位於西域的樓蘭王國,經常殺害漢朝的使臣。傅介子出使西域時,樓蘭王貪圖他獻上的黃金和絲綢,就把他引誘到自己的帳下,殺了他,於是用王的人頭還給他。”這裏講的是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了詩人上戰場,為國殺敵的誌向。“直”和“願”兩個字相互呼應,語氣強烈,壹組聲音,噴薄而出,自有藝術感染力。

其次,

這首詩寫的是將士們浴血奮戰,不辭辛勞,希望真正營造壹個和平安寧的環境,讓廣大人民不再受到外敵入侵的威脅,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第三

第壹句說的是馬疾馳如閃電。寫“戰馬”其實是寫騎著戰馬的運動員,馬壯是想用比喻強軍。初唐時期,呼瑪南侵屢見不鮮,唐高祖李淵甚至被迫“歸順突厥”(《舊唐書·李靖傳》)。因此,運動員們急於殺敵,士氣高昂,策馬飛奔。

“出渭橋”和“辭”指明了軍隊的出發點和行軍路線。“出渭河橋”和“鞭笞”就是所謂的飛奔,更加凸顯了運動員的急切,也凸顯了軍事任務的緊迫和唐軍士氣的旺盛。氣勢磅礴,大有壹唱入雲之勢。

從“辭月”到“破天之驕”是壹個偉大的轉折,也就是從軍隊出發到克敵制勝。“羽毛”,馬鞍上的箭。“天驕”,匈奴人曾自稱“天之驕子”,泛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這麽大的轉折瞬間完成,省去了多少打鬥情節和殺戮場面的描寫,可見布局之簡潔,筆法之精煉。然而,這是非常自然和可信的。馬莊既然軍隊強大,士氣高昂,自然會打勝仗,壹舉成功。天兵所欲,勢如拔枯摧朽。這是符合邏輯的,符合邏輯的。也暗示了將領指揮得當,此役完全符合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述“破天驕”後的戰場場景。在正義之師面前,敵人不堪壹擊,崩潰而逃。古人認為客星的白光是戰爭的征兆。當星星耗盡,就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北方的沙漠和草原無邊無際,遼闊如海,故名瀚海。“海霧消失”意味著漠北戰爭的氣氛消失了。

麟閣,即麒麟閣,漢代命名,在未央宮。當漢朝皇帝宣帝宣布的時候,11個英雄被畫在上面,這後來代表了傑出的功績和最高的榮譽。霍去病指的是漢武帝的壹位將軍霍去病,他曾經是壹位“漂藥隊長”。阿清王朝的人說,“那些能言善辯、能言善辯的人,以及那些形象生動、文質彬彬的人,只會是壹個將軍,而不會是浴血奮戰的所有人。太白用了“獨”字,蓋感受到了。不過,他的字婉約而有風。”(《李太白全集》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句話的確是諷刺的。同時也用士卒的口吻表達:在血戰勝利後明知“將軍”只能有壹個,卻依然因為能報效國家和民族而驕傲和滿足。妳不必為格林畫像來獲得不朽。這樣更能體現運動員的英雄氣概和奉獻精神,也讓這首詩更具震撼力和悲劇性。詩人“樂於濟貧,安邦”。但是他壹直想退休,退休到仙女那裏去。他曾多次表示要“功成而活天下”(《上善四貴》),“功成而謝天下”(《翰林讀書誌》)。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的誌向和生活情趣。這首詩的前六句是概括性的描述,以引出後兩句的感情。前六句中,前三句描述的是妳當老師時的偉大,後三句描述的是妳破敵時的偉大。全詩筆觸蒼勁,結構新穎,布局獨特,獨具匠心。

第四。

這首詩寫的是閨中少女對遠征軍親人的思念。閨房女子壹開始就想象著親人鎮守邊塞的情景,以此來寄托思念。然後寫壹個女人在離開悲傷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場景。

第五。

前兩句分別敘述敵我兩軍的情況,指出這場戰爭的性質。“塞盧”,塞外強盜,暗含輕蔑和貶義。當時的北方胡,有的是原始部落,有的轉向世襲君主制,處於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他們往往貪圖唐朝的物質文明,所以邊境屢遭蹂躪,大部分邊境戰爭都是由此而起。“乘秋”是指在秋收時節,他們乘隙而入,燒殺搶掠。“天兵”,中國的軍隊,含有歌頌、贊美的意思。他們是正直的,出去與路虎人爭戰。通過贊揚和批評的措辭,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與恨。

平行對聯,用第壹副對聯“天兵”照應。“虎竹”,軍事符號,分為青銅虎符和竹使符兩種,統稱為虎竹。朝廷和將軍各持壹半,出兵時的相對配合就是證明。“將軍分虎竹”就是將軍接到聖旨去打仗。“勇士臥龍沙”是指軍隊已經到達長城以外的戰場。“龍沙”指白沙堆沙漠,樓蘭縣附近。這兩句話工整而華麗。從將軍到士兵,都團結在共同的敵人中,威武清廉,努力為國家建功立業。聖旨剛出,很快就深入敵占區,說明速度快,不可戰勝。阿清詩人吳汝綸說,這兩句“雄渾有才,是太白的傑出才能”(《唐宋詩詞集》)是受到了深厚學問的啟發。

幾句話,描寫邊塞風光和戰鬥生活。“雙虎”和第壹副對聯的“秋天”是和諧的。《邊悅》和《雙虎》是靜物畫。皎潔的月光和銀白色的冰霜籠罩著壹望無際的沙漠,營造出壹種朦朧而荒涼的氛圍。“弓影”飄過,“劍花”閃爍,蘊含著戰士的動作。通過組合兩個緩和動詞“隨”和“福”,靜物和人物的動態融為壹體,顯得充滿活力。這就構成了壹種奇妙的意境:壯美在無邊,典雅在異彩。正如沈德潛所說:“弓如月,劍如霜耳,筆尖沾色,成奇彩。”弓和月亮形狀相似;劍和霜是壹樣的顏色。詩人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某些* * *特點,使兩者之間的聯系顯得自然和諧,使艱苦的軍旅生活輕松愉快地襯托出來。所以,星雲說:“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詩太白,不能吟誦風俗,卻又如此閑適。”(《唐·丁峰》)以詩中主角的口吻在結尾對聯中表達了“天兵”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將全詩推向高潮。“玉通未進,少婦不長進。”是告慰少婦的告示牌:未打勝仗,不得入玉門關。請耐心等待親人,不要嘆息。大有“匈奴未滅何必在家”的豪氣。據《後漢書》記載,班超說:“不敢望酒泉郡,望玉門關而生。”這裏正好相反。《藝苑黃茹》說:“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使用它。違心使用的人,不是學術專家的人,超越了普通的拘留觀,不遵循前人的規則,這怎麽可能實現!”李善於用典,用典率很高。詩末粘上了鄉愁,總在心裏打了個結,導致余音繞梁,揮之不去。這種獨特的結尾使貫穿全詩的瑰麗情懷更加完美,崇高精神得到升華。

第六。

這首詩描述了匈奴入侵引發了壹場新的戰爭,但在傑出將領的帶領下,勇敢的士兵再次贏得了戰爭。

中原地區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唐朝時北方突厥十分兇猛,對李唐形成了長期嚴重的威脅。這也是詩人選擇漢軍抗擊匈奴題材的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