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問題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問題

1、關於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孫瑜導演,武訓行乞興學)

《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撰改的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

全國輿論界以此為定論,壹致批判其“反動性”,扣以唯心主義、改良主義、個人主義、階級投降、奴才思想、歪曲歷史、汙蔑農民革命、掩蓋階級矛盾等政治帽子。周揚發表了《反人民、反歷史的思想和反現實主義的藝術》作為小結。毛澤東提出的“根本性問題”,就是要求文藝必須以階級觀念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文藝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真實性”,必須以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價值與標準予以重新厘定,不由歷史本身決定。

2、批評俞平伯《紅樓夢研究》

1954年,李希凡、藍翎在《文史哲》發表了《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光明日報》也發表了他們的《評〈紅樓夢研究〉》。這引起了毛澤東的重視和幹預,在給中央政治局《關於紅樓夢研究問題的信》中提出批判。

把《紅樓夢研究》問題與“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相聯系,就將學術問題爭論激化為政治思想鬥爭。

批判“新紅學”三個方面:第壹,建立在“自然主義”和“唯心論”基礎之上的自傳說,將《紅》主題確認為作者感嘆自身的觀點,抹煞其表現現實的反封建社會意義;第二,“新紅學”強調的色、空觀念,是想掩蓋其透示出對於封建道統和封建統治者的尖銳批判性質;第三,認為俞對《紅》總體風格“怨而不怒”的概括,否認了作品對中國文學戰鬥性傳統相繼承的壹面,貶低了它的價值。

3、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及其文藝思想

建國後,毛澤東始終把文藝工作作為壹項政治鬥爭。胡風提倡作家的“主觀戰鬥精神”,強調主體對客觀的“熔鑄”與“擁入”;提倡對人物“精神奴役的創傷”進行深度表現;認為現實主義的關鍵是創作方法大於世界觀等,這與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存在歧見。

1953年,《文藝報》分別發表林默涵的《胡風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和何其芳的《現實主義的路,還是反現實主義的路?》,對胡風文藝思想進行批判。

1955年,《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親自撰寫的編者按語,並公布《關於胡風反黨集團的壹些材料》。

4、56年,“雙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作為新的文化政策被提出

“雙百”方針: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5月26日,中***中央宣傳部長陸定壹向文藝界、科學界人士,作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對這壹方針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這不是削弱馬克思主義在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相反地正是要加強它的這種地位。”

A、文學理論領域:表現了對現實主義真實性、典型性、文藝創作中的人情與人性、文藝與生活的關系、世界觀與創作方法、文藝生產規律與領導機制、歌頌與暴露以及人物性格塑造等多方面問題的興趣與論爭。

B、文學創作領域:直面現實矛盾;突破長期封鎖的人情、人性的禁區,把筆觸伸向人物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

5、第二次文代會:

1953,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正式確立為新中國文藝創作和批評的最高準則,強調作家的階級意識和政治立場,要求作家必須寫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強調文藝的政治教育作用。

A、文學創作的中心任務: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

B、典型觀:典型要反映時代本質與階級關系,然後將塑造典型形象置換為塑造英雄人物,反映了十七年中強調階級論的人學觀。

C、主導理念:日益推重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時代性、階級性、革命性。

6、“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1960前後,取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A、“革命的浪漫主義”內涵的基本特征:“革命的理想主義”、“革命的樂觀主義”。

B、文學實踐“兩結合”的理論規範:對新的英雄人物的完美性的強調、對未來的樂觀想象。

十七年小說

“革命歷史小說”:以近代以來的革命歷史為線索,用藝術形式再現中國***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性與正確性,普及和宣傳中國***產黨的歷史知識和基本觀念的敘事文學作品。

《保衛延安》,杜鵬程。

寫40年代後期的革命戰爭。它敘述1947年3月到9月胡宗南率領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毛澤東、彭德懷主動放棄和收復延安的過程,是最早被冠以“史詩”評價的十七年小說。小說塑造了指揮這場戰役的中***高級將領彭德懷的形象。50年代末期,隨著對彭德懷的批判,這部小說被禁止發行借閱,就地銷毀。

《紅日》,吳強。

在敘述對象上與《保衛延安》相似。它敘述40年代內戰初期在蘇、魯兩地的漣水、萊蕪、孟良崮進行的幾個戰役,揭示人民軍隊獲取勝利的力量源泉——民兵是勝利之本。它描寫了軍隊中各個層級的人(如沈振新、梁波、石東根)在戰爭中的活動,也描寫了後方百姓的日常生活。《紅日》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內涵比較豐富,性格化(如石東根)的刻畫使得人物富有個性差別。

《林海雪原》,曲波。

傳奇特征與戰爭的殘酷險惡結合得最為巧妙,被稱為“革命英雄傳奇”。該小說寫40年代內戰初期解放軍小分隊與敵作戰的故事,擅長化用傳統話本的敘事方式,用誇張、神奇化的手段賦予故事以驚險曲折的傳奇色彩,人物活動在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傳奇性”環境中,性格或多或少地帶有浪漫色彩。

《紅巖》,羅廣斌、楊益言。

它敘述中國***產黨的城市地下組織領導革命運動和革命者在獄中遭受敵人迫害的故事。作品通過對江姐、許雲峰等革命烈士形象的塑造,讓人們了解什麽是革命者的堅貞氣節、崇高人格,以及他們的堅定的革命立場與熱情背後的理想,教育青少年如何愛惜與維護無產階級革命道德理想的尊嚴。小說在當年對讀者形成巨大的革命道德的感召力,除此之外,其地下鬥爭的方式也富於傳奇性,遊擊隊領導雙槍老太婆女俠般的形象也很特殊,這些因素對當年的青少年是壹種新鮮的藝術誘惑。

《李自成》,姚雪垠。

小說寫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它在階級鬥爭是推動歷史動力的框架中,與中國現代革命史進行呼應與對話。《李自成》第壹卷寫崇禎11年的明代歷史,第二卷寫李自成由低潮轉高漲的氣勢。小說第壹卷敘述視野開闊,結構宏偉浩大,人物塑造成功。第二卷敘述主體受到當時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的敘述大有以今鑒古的意味。

《紅旗譜》,梁斌。

具有民族風格的中國農民革命鬥爭史詩。由三篇長篇組成:《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

《紅旗譜》是壹部具有民族風格的中國農民革命鬥爭史詩。反映了冀中農民運動的風貌,同時它們又與全國範圍的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北伐戰爭、四壹二政變、秋收起義等遙相呼應,把農民的反抗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結合起來,通過農民反抗過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鬥爭的歷史,藝術地說明了億萬農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體力量,農民的反抗鬥爭,如不匯入***產黨領導的革命洪流,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青春之歌》,楊沫。

《青春之歌》是壹部探索民主革命時期青年知識分子道路問題的長篇小說。 富有層次地描寫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細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靜告別“舊我”的復雜的心路歷程,塑造了壹個從追求個性解放到獻身社會解放,在革命鬥爭中實現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中華民族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義在於證明青年的人生追求與個性解放,只有投身社會解放事業,才能真正實現。

“農村小說”:以農村的現實、歷史和農民的生活為題材範圍的小說。這類小說通常描寫獨具特色的農村環境,農民的勞作、鬥爭、心理和民間生活習俗,刻畫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而有典型意義的農民形象,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農民的命運、理想和追求,揭示特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的動向、經濟形勢、階級對立和各種復雜的矛盾關系,凸顯農村社會發展歷程中的某些本質、歌頌農民的優秀品質和艱苦創業精神,也暴露其特定生產方式和認識範圍的局限性。

趙樹理

短篇小說《登記》、《求雨》、《“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長篇小說《三裏灣》。1955年發表。太行山區的三裏灣成立了初級農業合作社,但是圍繞著秋收、整黨、擴社、開渠等事件,各階層農民表現了不同的態度。小說將農村的社會改革和日常的家庭矛盾、愛情糾葛結合在壹起描繪,展現了壹幅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畫卷。

趙樹理的文藝思想:問題小說意識和工具論的文藝觀;註重小說的諷勸教諭功能;緊密反映現實,但不盲從現實,對現實有獨立的思考;拒絕五四新文學傳統和外國文學傳統,重視民間文化傳統。

周立波:《山鄉巨變》。

寫集體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農村基層幹部(鄧秀梅,李月輝)、積極分子(劉雨生,盛淑君)、動搖落後的中農(外號“亭面糊”的盛佑亭——這是寫得最為生動的“喜劇人物”)、暗藏的階級敵人(如龔子元)。他把農民和土地關系的“悲劇性史詩寫成顧左右而言他的輕歌劇”。周立波用有情趣的語調,敘述農民的心理活動,展現形形色色的農村眾生相、鄉村日常生活的地域特征、風情民俗,顯示了獨特的敘述個性。

柳青,《創業史》。

A、作品內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鄉蛤蟆灘農業合作化運動,指出了在當時農村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下,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灌輸了毛澤東的“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道理。

B、蛤蟆灘“三大能人”:

富裕中農郭世富——農村中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自發勢力。

反動富農姚士傑——隱藏的階級敵人。

村長郭振山——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代表人物。

C、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堅決走“***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寶、高增福等貧雇農。梁生寶:胸懷開闊、克己奉公、正直無私,富於自我犧牲精神,忠於黨的事業和黨的利益。

D、中間人物:梁三老漢。壹方面,舊式農民,受私有制觀念和小農經濟影響,對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壹方面,他的階級地位,新舊生活的對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黨和政府靠近。作品壹方面寫出了私有制對老壹代農民揮之不去的影響,壹方面又寫出了黨對他們引導和幫助的重要性,從而證明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道理。梁三老漢是壹個背負著沈重的舊的思想包袱走向新生活的農民,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和概括性。(邵荃麟“中間人物”論)

E、藝術手法:精細入微的心理流程描寫;將政治傾向性融合於敘述與抒情議論之中;用語詼諧幽默,隨時介入故事,揭示人物的情感與心理動機。

浩然

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艷陽天》、《金光大道》等。

《艷陽天》是最能顯示浩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風格和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它通過京郊東山塢農業生產合作社麥收前後發生的壹系列矛盾沖突,勾勒出農業合作化時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畫卷,精細地刻畫了農村各階層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熱情地歌頌了在大風大浪中成長起來的新生力量。小說的情節曲折豐富,結構完整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傳神,語言樸素曉暢,顯示出鮮明的藝術特色。

十七年詩歌

政治抒情詩:(石方禹長篇抒情詩《和平的最強音》、賀敬之長篇抒情詩《放聲歌唱》、郭小川組詩《致青年公民》。)

A、來源:30年代的“左聯”詩歌,和抗戰期間出現的大量鼓動性作品(蔣光慈、殷夫、艾青、田間);19世紀浪漫派詩人、當代蘇聯,特別是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拜倫、雪萊、裴多菲、密茨凱維支)

B、壹般特征:

a、政治抒情詩中,“詩人”會以“階級”(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現,來表達對當代重要政治事件、社會思潮的評說和情感反應。

b、在詩體形態上,表現為強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論式的觀念敘說的結合,即“實際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

c、政治抒情詩壹般都是長詩,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對所要表現的觀念和情緒進行渲染、鋪陳。講求節奏分明、聲韻鏗鏘。

d、這種鼓動性的詩,大量出現在大規模的政治運動開展的時期,如50年代後期,如“文革”前夕和“文革”中。它的出現,還伴隨著詩歌朗誦的熱潮。

郭小川:

A、“馬鐵丁”:郭小川、陳笑雨、張鐵夫***用筆名。

B、三個創作階段:

a、1955~1956,宣傳鼓動員,《致青年公民》,樓梯式詩。剛獲得解放的壹代中國人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和豪邁的民族氣概集中的體現,社會影響很大。

b、1957~1959,抒情視野開拓向個性、人性、宇宙人生。《致大海》、《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望星空》。

c、1962年後,闡釋政治命題。《甘蔗林——青紗帳》、《青紗帳——甘蔗林》、《祝酒歌》等。兩個抒情方向:新中國時刻都有階級鬥爭的風雨,我們時刻都得準備著投入戰鬥;每個人都要時刻提高警惕、堅守崗位、發揚革命傳統、保持戰士本色。

C、對詩歌形式的創新:

a、積極尋求讓激情滲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現手法,如反復渲染、鋪陳、排比等手段的使用。

b、註重通過詩的音樂性,來營造氣勢,並圍繞詩歌韻律不斷進行試驗。例如《祝酒歌》的用韻:運用“十三轍”,用窄韻、密韻;四聲通扣、壹韻到底;對偶與排比的運用;

c、廣泛借鑒,多方試驗。例如《向困難進軍——再致青年公民》的“樓梯體”,《祝酒歌》的“民歌體”,《甘蔗林——青紗帳》的“新辭賦體”。

D、詩歌的欠缺:以“形式”的雕琢來拯救“內容”的欠缺。

賀敬之:

A、詩作種類:壹類格局相對較小,多借鑒民歌和古典詩,如《回延安》 (信天遊) 、《桂林山水歌》、《三門峽歌》、《西去列車的窗子》等;另壹類是鴻篇巨制,如《放聲歌唱》(1956)、《十年頌歌》(1959)、《雷鋒之歌》(1963)等。這類作品在當代“政治抒情詩”體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

B、民歌體藝術手法:情感充沛,真摯純樸;動詞的生動運用;句子關系富於變化;誇張手法的運用;鮮明的地方特色。

C、政治抒情詩評價:作品大多從壹個政治命題出發,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特定時代的政治特征。但政治的變換反使詩人落入窘境(體現為對作品的不斷修改);執著於肯定現狀,對時代和現實的把握缺少寬廣超越的視野,從而使其詩歌出現大量不切實際的誇張。

D、政治抒情詩的藝術特征:

a、充滿激情和富於形象。思想以激情的方式傾瀉,形象使抽象理念獲得感性效果。

“形象”的特點:詩中自然景象和生活場景並非客觀呈現,而是情感與理念升華的載體;具象描寫被虛擬化,並賦予象征色彩,在思想和情感的邏輯展開中,寓以某種抽象的命題。

影響和局限:這種處理方法被當時的政治抒情詩爭相模仿。由於越來越脫離具體生活場景的體驗和概括,漸趨浮泛,最終演化為缺乏感性特征的觀念符號。

b、對“樓梯體”的接受和改造:

“樓梯體”的特長:描繪宏闊畫面;傳達復雜思想觀念;產生磅礴的情感氣勢。

改造:與傳統詩歌手法相結合,使總體上不整齊、缺乏制約的詩行,包含了整齊、節制、對稱的因素。

十七年散文

楊朔,散文集《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壹枝》、《生命泉》。

A、散文詩化:1959,實踐作品《蓬萊仙境》、《海市》、《泰山極頂》、《荔枝蜜》、《茶花賦》。具體主張(楊朔模式):構思上寓大於小、寓遠於近,意境上比興取義、象征比附,結構上峰回路轉、卒章顯誌。

B、藝術特征:

a、散文寫作尋求“詩的意境”:包括布局謀篇的精巧、錘詞煉句的用心,以及“詩的意境”的營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從壹些東鱗西爪的側影,烘托出當前人類歷史的特征”的思維和情感方式。如盛開的茶花——祖國欣欣向榮;香山紅葉——歷經風霜、愈老愈紅的革命精神;勞作的蜜蜂——只問貢獻、不求報酬的勞動者等等。

b、“象征化”手法的運用:在楊朔散文中,尋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獨立價值,只有寄寓和發現宏大的意義,才有抒寫價值。

C、欠缺:個體生活、情感“空洞化”;結構單壹、僵化,“開頭設懸念,卒章顯其誌”。

秦牧:《社稷壇抒情》、《古戰場春曉》、《土地》、《花城》。追求散文“形散”而“神聚”。

A、藝術特征:a、重視知識性。花鳥蟲魚、珍禽異獸;名勝古跡、風物人情;史實傳說、逸聞趣事。其散文被稱為知識的“花城”,“小百科書”式的散文。b、散文的觀念框架和邏輯線索清晰。c、聯想豐富,夾敘夾議。

B、欠缺:缺乏抒情性,缺乏個人色彩。所抒之情失於空泛。

劉白羽:《紅瑪瑙集》代表其散文創作風格。

A、藝術特征:追求雄渾壯美的藝術境界;通過敘述、描寫,宣泄激越的感情;經常采用現實生活場景和戰爭年代記憶相交織的模式。

B、欠缺:取材相近,思想主旨單調、重復;激情奔放帶來了直露虛誇。

十七年戲劇

《茶館》,老舍

A、三起三落:1957,第壹次公演,焦菊隱導演、於是之主演。受批評有“今不如昔”的“懷舊”情緒,“影射公私合營”、“反對社會主義”。1963年二度公演,當時提倡“大寫十三年”,受批“舊現實主義”、“自然主義”。1979三度公演,被公認為中國話劇史的扛鼎之作。

B、藝術構思

1、側面透露法。以小見大,以個別表現壹般,他考慮的是主題與典型環境之間的關系。在《茶館》的成功關鍵在於老舍別出心裁地選擇了北京壹個普普通通的大茶館。這使《茶館》壹開幕就染上濃重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老舍選擇這樣壹個地方作為他戲劇展開的環境,不僅可以把中國社會各階層的人按他的意願集合起來,讓他們各自亮相,而且絲毫沒有生硬、勉強之嫌。因為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在茶館活動,所以各階層,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必然會在這裏有所反映。如《茶館》中所描寫的以龐太監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與以康六為代表的農民階級的巨大反差,以秦仲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與以龐太監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的矛盾沖突。茶館除了它的真實性質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館成了大中國的壹個窗口,或是舊中國社會的壹個縮影。這種對典型環境的成功選擇與描述,使老舍的側面透露法成為可能。

2、老舍有意識地舍棄中外戲劇傳統編劇的壹人壹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覽法來結構全劇,展開場面和刻畫人物,把三個時代的各種人物都搬上舞臺,把各種醜惡現象都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3、《茶館》在藝術結構上采用了縱橫交錯、虛實結合的坐標式結構。這種坐標式的藝術結構以清末至國民黨統治崩潰前的近代歷史為縱線,以特選出來的三個時代的生活作橫斷面,在史與事交叉點上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這種藝術結構,具有史與事結合、虛與實結合的優點。

C、人物塑造

1、個性化語言。這種個性化語言不要求具有激化沖突、展開動作、推進情節的作用,只要求它“開口就響”,表現性格,“三言兩語劇勾出壹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2、老舍在《茶館》裏也不絕對排斥在沖突中塑造人物。但由於《茶館》中並無貫穿始終的沖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間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時機地刻畫人物。如秦仲義與龐太監在第壹幕中偶然相遇,他們在對待戊戌變法的態度上有所不同,於是發生沖突,但這種沖突缺乏持續性,既無前因也無後果,老舍就在這火花短暫的閃光中進行人物刻畫。

3、老舍精心選擇人物某幾個最能體現其思想性格的閃光點,進行簡潔的刻畫,不重整體介紹,而重棱角的表現。秦仲義的壹生,如何發家,如何致富,有多少產業,以及如何敗落,老舍全沒有介紹,我們也不得而知。老舍只選擇了他壹生中三個閃光點——在王利發面前的財大氣粗,在龐太監面前的狂傲不羈,敗落後的自悲自悼——來刻畫這個人物。然而人物的性格卻在這三個並無因果關系的閃光點中清晰地顯現出來。這種人物刻畫的方法很有傳統繪畫“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寫意意味。

D、《茶館》是壹部悲喜劇,劇中人的悲劇命運與人物的喜劇、幽默性格與劇作家的諷刺筆法,讓作品產生了獨特的悲喜劇風采。